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

ID:5187582

大小:3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2-05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_第1页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_第2页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_第3页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_第4页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协同共生理念区域改造和城市设计探究  摘要: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环境、交通、生态、功能、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协同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学科之中。本文基于对协同共生理论的研究梳理,以“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发展”为出发点,以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为例,对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城市设计的方法,并将协同共生理论进一步引入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立城市协

2、同共生系统,对城市设计与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协同共生城市设计区域改造一、引言15上海市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新型城市区块如商务区、写字楼、多功能区、休闲旅游区等迅速增长[1],废旧园区和工业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和谐因素,不利于区域和谐共生发展,对区域的改造与更新成为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持续与协调发展中必须面对与着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当区域与城市完全实现互动式、共生协同发展时,才能打破区域与城市经济独立发展的格局,突破城市之间不同区域的分割与障碍,实现

3、城市带动区域,区域促进城市发展的良好格局,从而推动城市持续、协调发展[2]。为助力徐汇滨江开发,凸显区域优势、强化文化特色,以协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社会时代背景,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规划设计项目营运而生,该项目围绕“姓体,靠水”的主线,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角度,助力黄浦江滨江开发,彰显区域优势,打造区域崭新品牌,为黄浦江西岸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全新的发展格局中将获得更绚丽的契机,对城市建立协同共生系统做出有力的实践。二、协同共生与城市设计(一)协同共生理念的内涵“共生”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

4、15年提出的。德贝里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它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化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而逐步引起了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共生方法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共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的自组织

5、现象,对称互惠共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现象的必然趋势,进化是共生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协同共生”理念的本质特征就是合作与协同[3]。协同共生理念强调:(1)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共生单元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合作。(2)共生强调了存在竞争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3)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协同共生理念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研究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共生演进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二)

6、城市发展中协同共生模式选择共生模式又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关系多种多样,共生程度千差万别,但是对称互惠共生是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也是最有效率最稳定的系统,任何具有对称性互惠共生特征的系统在同种共生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4]。表1是几种常见的模式与特征:15在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中,目的是要促进都市滨江开发打造多元文化产业集聚区,推进上海国际大都市城市文化的建设。其全新规划也将是体育赛事文化、国际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互动和融合的过程,必将增强城市文化对地区和国际文

7、化的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改善和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是互惠共生模式的典型案例。(三)城市设计的内涵关于城市设计的内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给予不同的解释,总的来说,可以这样定义: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智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7]。然而,当前的城市设计状况中,城市设计求大、求气魄。追求几何图形化,出现大量的尺度惊人的大广场、宽马路,醉心于

8、营造供人空中欣赏的景观,却忽略了为人使用;在城市结构网络方面单纯追求西方几十年前的机动车化,缺乏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同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到处追求时尚的“标志性”建筑,缺乏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对城市设计进行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同时对新时代城市形态发展的趋势也缺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