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王博新.doc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王博新.doc

ID:51844679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6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王博新.doc_第1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王博新.doc_第2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王博新.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王博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平利县长安镇双杨小学王博新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关键词:提炼探究质疑思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总目标从“双基”发展成“四基”,从“两能”发展成了“四能”。因此,数学课堂必须转型,必须由知识传授的课堂转向问题解决的课堂。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

2、维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反观我们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并不让人乐观:虽然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师生问答,一问一答”这种借学生之口进行灌输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虽然“以学定教”教师经常说,有时为了了解学情还会进行前测和访谈,但对于了解到的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教师通常做法还是精心设计复习铺垫,用一个个小问题拾级而上;虽然课堂上也常能看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但创设情境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激发兴趣,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缺乏数学思考的价值,因此,情境过后又是教师的讲解;虽然课上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但往往是许多学生还没能静下心来独立

3、思考,探究就被叫停,开始小组交流,学优生成为交流的“主角”……这种种现象告诉我们,在教师的思想深处,“教为中心”仍然占有一定位置,而所能教的主要还是还是知识与技能这种技术层面内容。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从学生的已有经验提炼问题。问题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就要求教师将已有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学习、生活中的知识,经验积累作为“现实原型”,用数学语言抽象出客观事物或现实的量性特征,从而得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即数学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绝大多数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

4、。以教学“乘法分配律”为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以平常购买文具等具体的生活经验积累作为“现实原型”,回忆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每本练习本8角钱,每块橡皮2角钱,买3支铅笔和3个练习本一共多少钱?学生对于这样亲身经历倍感熟悉的具体问题不难凭经验解决。方法一:8×3+2×3=30;方法二:(8+2)×3=30。然后,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从中寻找“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问题:为什么两种计算方法不同,得数却相等?能否将方法一和方法二相互转化?其中有什么规律吗?根据这个规律能否进行简便计算?怎样简算?此时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的“原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从生活

5、实际中提炼出建构和应用方面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问题意识。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解密的问题意识。例如,在“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我在黑板出示几组题目:“9999×2=,108÷9=,11×11=”首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于是,我出一些题目:“9999×4=,111105÷9=,111111×111111=”。学生用计算器算,我不用计算器算,结果教师算得快。这时有部分学生不服气,于是教师让学生改题目再比,结果还是我快。这时学

6、生都露出了又惊讶又佩服的表情。在这里,我创设悬念: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器也能算得那么快?巧妙地借助找规律进行巧算、速算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学习的欲望,而不用我去告诉学生,学习了这个知识有什么用。二、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教师要对全班同学进行教学,同样的问题需要面向全班同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迎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心设计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太过容易就没有效果,这样就达不到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目的了;如果过于复杂,就会导致他们不愿意去思考问题,缺乏了主动性。为此,问题设计一定要适中,与他们年龄段相符,教师需要把好“度”。例如:在教

7、学“9的乘法口诀”时,有这样一道题:5×9=7×9=4×9+9=6×9+9=6×9-9=8×9-9=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果让他们只算出得数的话,学生会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但如果让他们说出试题之间的关系步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又显得“老虎吃天,无处下口”。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中的提问:“哪位同学算好后,可以模仿上面的算式重新编一组呢?”“你看看是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又加了几?一共是几个几?”这样分解问题,学生会非常愿意去思考,并想办法克服问题的难度,推动学生去探索问题、发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