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 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doc

管理学案例 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doc

ID:51804107

大小:4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5

管理学案例 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doc_第1页
管理学案例 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doc_第2页
管理学案例 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doc_第3页
管理学案例 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doc_第4页
管理学案例 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管理学案例 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XX学院2011至2012学年第1学期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实验项目: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专业:班级:组别:执笔人:成员:工商管理学院案例分析报告1、实验项目: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2、实验目的:⑴理解双因素论⑵理解需求层次论、⑶理解期望理论某高校专聘岗位制风波湖北某高校系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该校于1997年正式通过“211工程”立项,成为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共有正副教授三百多名,教员七八百名,长期以来,学校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子,教员既是教学骨干,又是科研人员。大家虽然累一点,但都

2、安居乐业。1998年10月的某天,王校长突然一连收到了几封来自学生的匿名信。信中抱怨授课教师水平差,又不负责任,讲课时眼睛红肿,无精打采,一个学期下来,几乎听不到一些有名的教师授课。看完信,王校长马上打通了主管教学的刘副校长的电话,询问有关教学工作情况,并将有关学生匿名信的事告诉了他。刘副校长分明感到了校长对他的工作很不满意。他来不及仔细思索,通过电话责成教务处长两天内将教师不愿上课的原因及学生的反映调查清楚,并向他汇报。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从1995年开始,由于学校工资水平较低,正副教授中有的下海

3、,有的一心扑在科研上,对教学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过问较少,而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有的到外面兼职,有的讲课是应付差事。学生对此反应强烈。于是刘副校长和王校长一起探讨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决定搞教师专聘制。学校认为,为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设置上岗教师岗位,岗位设置数约为全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决定受到学校各单位的一致好评,但就岗位设置数量问题各二级单位反应不一,有的认为可行,有的认为三分之一的数量太少,特别是那些较年轻的院系,如管理学院和外语系。但学校只是在细节问题上做了修改

4、,三分之一的专聘制仍决定执行。顿时整个校园沸腾了,大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各院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问题:1案例中的专聘岗位制能否起到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积极性的作用?在激励员工方面有哪些优缺点?2.用有关的激励理论谈谈三分之一的专聘岗位设置数合理吗?3.如果由你来起草专聘岗位方案,你将从哪些方面入手?3,实验步骤3.1阅读案例3.2个人见解3.2.1某某11.从总体上来讲,其思路与出发点是好的,如果做得到位,就能充分体现成绩与效率的挂钩,体现优劳优得,按劳分配的科学分配原则,起到

5、调动老师教学与科研积极性的目的,2.不合理,应把目标控制在就有较大难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这一水平上。这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的展开可能会造成阻碍,将一些青年的教员排斥在外,毕竟青年教员在资历和学术水平上,短期内无法与老教员相比。这就违背了采取三分之一的专聘岗位,这一想法的初衷3.首先我会先去了解青年教员的需要是什么,其次要意识到这一政策的落实能否产生激励力,能产生多大的激励力,能否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3.2.2某某21,我认为这有积极性的目的。他的优点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老师的教学与

6、科研积极性,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当然,专聘岗位制也有他的缺点,专聘岗位制岗位数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被编外,这就会打击没进岗的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教学质量越来越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该校的办学质量2,不合理,三分之一的标准意味着全校只有约300人进岗,700多人将被“编外”,学校采取相关措施的目的非常明确:希望广大教员,尤其是年青的教员,回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来,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但三分之一的岗位恰恰将这部分年青教员排斥在外,因为无论从资历还是学术水平,年青教员短期内

7、无法与老教员相比,一刀切的结果是老的留下了,年青的将更加卖力地出去兼职。所以我认为该校应该根据不同的教龄层次,按比例设置不同教龄层次专聘岗位制的数量,这样才会相对比较合理3,主要从两方面:一、把握住员工的需要,深入了解教员尤其是年青教员的最迫切需要是什么?二、要意识到政策的落实能否产生激励力,能产生多大的激励力,是否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他我们还应考虑专聘岗位制的数量、比例等等多方面3.2.3某某31.我认为这案例能取到些积极的作用,但不明显。这一定的额度对三分之一的员工而言是否起到激励作用,与其

8、所要付出的劳动相比,这一定的额度标限定得并不恰当。2.不合理。三分之一酌标难意味着全校只有约三百人进岗,七百多人将被“编外”。这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是不利。同时还要考虑的是许多日常工作具有连贯性和相互配合的特点,个体无法完成全部工作,这就会牵涉到岗内岗外的配合问题3.通过这方案的了解,我们知道该专聘岗位方案不是很完全的原因是因为在制定岗位数之前没有把握住员工的需要,没有深入了解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的最迫切需要,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激励措施到底又多大。因此,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