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张桂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了兴趣,什么事情都干不好的,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滋生动力,可以指导实践,所以教学应该从兴趣入手。据调查,许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其中有许多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我抽样调查了身边的学生也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厌恶学习数学。看来激发兴趣是多么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兴趣古人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重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忽视了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盛放知识的
2、容器,毫无情趣可言。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从小就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令人心痛。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 一、用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我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不同的角多,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
3、实际应用。通过这样,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3.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
4、,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会“几个几是多少即是口诀几几得几”,从而延伸到体会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让学生都参与课堂,提高兴趣,化难为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
5、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参与化、活动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活动的机会。如:《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课中。我逐步引导学生动手对图形的折、剪、拼、搭等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发展了空间观念。这样,老师只是作了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充分参与到了学习中,作了学习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整
6、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效果好。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整节课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三、把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引导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
7、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数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深感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后,让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的”,学生不但演示,而且进行了假设;在教学《圆的认识》后,还让学生在草坪上设计一个半径是十米的圆形花坛,亲自去实践,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四、让“争论”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不同,所谓千人千面。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
8、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