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795038
大小:38.9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5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一.保护好奇心,激
2、发创新动机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
3、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二.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
4、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
5、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指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较短时间提出较多的新见解、新解法,这是发散思维量的指标。变通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指灵活性),要求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例如当问“1=?”时,若只能列出1+0=1,100-99=1,5-4=1,8-7=1,6-5=1,12÷12=1,98÷98=1,1×1=1,……等,说明思维的变通性小,因为,这些都只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
6、分别运算;若想出6×6÷36=1,0.75+0.25=1,0.9+10%=1,……则说明便通性要大些。独创性是指对某个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例如某次期末检测题中有这么一道题:(357×357-357×356)÷25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演算这道题。可是却有几个小学生运用了乘法分配率,将小括号里的357提了出来,成为:357×(357-356)÷25。这几个小学生的解法,就是一种“冒尖”的独创性,是很不容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空多填”、“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方法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方法。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培养儿童发散式思维
7、,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过儿童认识数量关系来培养。例如,任何一道一步应用题,都能变成“一加二减”三道题,或是“一乘二除”三道题。第二步,让儿童根据题中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思考能提出那些问题?例如对“甲班种树15棵,乙班种树30棵”,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最初,一般只能提出二三个问题,后经过发散思维训练,逐步发展到能提出10个左右的问题,个别儿童能提出近20个问题。这种训练像滚雪球一样,经过“发散”,可得到众多的新的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