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72009
大小:40.9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4
《套管针的穿刺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套管针的穿刺体会静脉穿刺是很重要的一项护理工作,也是护士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静脉输液护理的目标是:成功穿刺、血管保护、安全留置。基于此目标套管针便应运而生。套管针又叫静脉留置针。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术中补液、临床输液及急救中,由于套管柔软,不会损伤血管壁,所以能较长时间在血管内置留,这样既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保护了血管,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然而,在临床应用套管针时,也会有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如易形成血栓、出现静脉炎等。有文献表明,这些并发症可能和穿刺技术不当、无菌操作流程不严格、留置时间过长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有关。关于套管针的穿刺方法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静脉留置
2、套管针的不同穿刺方法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这篇文章研究了两种不同穿刺技术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期推广使用更好的穿刺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下面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本文的研究资料和方法是:选取住院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在静脉留置套管针前常规行血脂、血液黏度、凝血3项及红细胞压积检测,指标正常。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3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穿刺时,常规组的方法是:将连接好的输液装置的头皮针置入肝素帽并排气,夹住滑动夹紧块,扎止血带,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转动针芯以松动外套管,将Y型软管座置于左侧,鳍状针座置于右侧,左手
3、绷紧皮肤,右手捏住鳍状针座和软管座以30°角直刺静脉,见回血后继续进针2~3mm,左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同时右手抽出针芯,观察液体点滴通畅,透明敷贴固定;改进组的穿刺方法是:穿刺前准备同常规组,右手捏住鳍状针座和软管座以30°角直刺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继续进针2~3mm,然后用左手固定外套管软管座,右手退针芯2mm,左手再绷紧皮肤,右手捏住鳍状针座,连同外套管一起再继续进针,保留3~5mm套管在血管外,然后将针芯全部抽出,观察液体是否通畅,透明敷贴固定。套管针留置期间护理: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密闭。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每日用碘伏或酒精消毒1次,并用无菌敷料覆盖。连续输
4、液患者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更换输液器及封管时严格消毒肝素帽。对于需长时间滴注20%甘露醇等高渗药物患者,给予酒精局部湿敷,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尽可能降低药物因素导致静脉炎的可能性。留置时间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的保留时间规定为3~5d,国内有文献设定留置时间为5d,笔者也应用5d作为常规留置时间。封管方法 对于脑出血患者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3~10ml,连续、不间断的注射正压封管;其他患者采用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钠88.5U的肝素液进行封管。结果 2组病例并皮下血肿及静脉栓塞有显著性差异。改进穿刺法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保证
5、静脉输液的通畅。2组病例并发静脉炎、液体渗漏及套管堵塞差异无显著性。两种穿刺方法比较 常规穿刺方法是在见回血后,继续进针2~3mm,然后左右手同时操作,左手进套管,右手退针芯;而改进穿刺法是压低角度继续进针2~3mm后,先退针芯2~3mm,左手固定皮肤,右手连同套管和针芯一起继续平行进针,保留3~5mm套管在血管外,再将针芯全部退出。改进穿刺法的优点 在穿刺见回血后稍退针芯后,左手可以固定皮肤,右手连同针芯一起送套管。避免在送套过程中针芯刺破或损伤血管壁,套管可以在针芯的导航作用下顺利地进入血管;也避免了常规穿刺方法中边送套边退针芯,左右手同时操作,无法固定皮肤,导致送套时
6、皮肤形成皱褶,不易穿刺成功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两种穿刺方法与并发症的关系皮下血肿 皮下血肿的发生与穿刺方法和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常规穿刺法由于进针角度较大(30°),在继续进针时,锋利的针尖很容易刺破血管壁而形成血肿;另外在送套的过程中,由于套管柔软,很容易引起送套时皮肤皱褶,套管弯曲、脱落而形成皮下血肿,导致穿刺失败。本次研究表明,常规组和改进组合并皮下血肿存在显著性差异,改进穿刺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 液体渗漏 穿刺时出现液体渗漏与血管选择不当,患者躁动不安,穿刺角度过小,固定不当有关,本次研究中常规组4例(8%)出现液体渗漏是由于
7、外套管未能完全进入血管内,输液时液体经管口渗出;改进组1例是由于继续进针角度过小(<15°),套管进血管壁的斜面积过大,套管松动所引起。虽然研究中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还应当是防止液体渗漏的关键。 静脉炎 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因素是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其中包括药物因素、机械性刺激损伤等。有文献表明,穿刺技术不当或者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是继发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2组并发静脉炎虽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笔者也注意到现两组合并静脉炎例数较高,分别为8例和6例,共14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