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doc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doc

ID:51560322

大小:36.0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3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于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触摸,但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对音乐进行描写,今天我们在回顾学过的古典诗词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是怎样借助音乐来表情达意的。首先,我们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语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轻拢慢拈抹复

2、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请同学们思考:《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诗人是运用比喻,以声喻声来写音乐的。诗中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从而达到声中有形,声中有情的艺术效果,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

3、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运用比喻来描写音乐,不仅能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运用比喻直接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写实主义写法。其次,我们来回顾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又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这首诗描写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

4、,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在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种借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描写音乐的写法,我们称之为浪漫主义写法。第三、诗词中对涉及到的音乐,只是点到为止。同学们!你接触过的有关音乐的诗,除了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对无形的音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5、外,又是怎样借音乐表达情感的呢?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并不对音乐进行描写,只点出听到的乐曲名,诗人只是借听到的曲子来抒发情感。归纳总结: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和特点1、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从正面和侧面以声喻声对音乐本身的进行描写,达到“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白居易的《

6、琵琶行》)。2、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当然,一首诗中,既可以有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也可以有对音乐效果的描写(韩愈的《听颖师弹琴》)。3、诗中并不对音乐进行描写,只点出听到的乐曲名,诗人只是借听到的曲子来抒发情感。拓展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山。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解】①绿绮:古琴名.据说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②流水

7、: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语出(dj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1)请你结合诗句谈谈诗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对演奏者的动作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对音乐效果运用比喻,以声喻声来描绘。(2)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是用大自然的宏伟的音响来比喻琴声的音乐效果。(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不知不觉碧山已笼罩在一片暮

8、色之中。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