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01805
大小:2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5
《认识线段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认识线段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测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
2、中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具:线绳、直尺、长方形纸片、课件等;学具:线绳、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三、学情分析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
3、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四、教法,学法预设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4、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五、教学流程;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从家到学校)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2、变曲为
5、直,初步认识线段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用线绳演示、课件展示、对比)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
6、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课件展示一部分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们寻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4,巩固性练习,根据教师出示的课件,分别找出①哪些才是线段。②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加深对线段的认知、理解,了解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多个
7、线段组成的。5,亲自动手,实际感受线段的长度。课件展示,线段有没有长度呢?亲自看一看,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将生活中直观的感受回归于数学课堂,对“抽象”的线段在数学中的样子进行认知,并且了解它的结构、特点,。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快乐学数学;从实物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在不自觉中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最终达到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