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doc

案例分析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doc

ID:51113325

大小:1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8

案例分析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doc_第1页
案例分析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案例一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        ——跨文明阐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一经提出就遭到了来自各界的质疑与批评,引发了不少学术的争论。西方现代阐释学理论最终为跨文明阐发提供了哲学层面、理论层面的强力支撑,化解了学术界对它的非难与质疑。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认为阐释者的理解、阐释之所以可能,关键在于阐释者的头脑中所具有的“先行结构”、“视域”、“成见”等。而阐释者头脑中的“先行结构”、“视域”和“成见”等因素则是由阐释者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决定

2、的,这由此决定了理解和阐释的历史性,决定了文本意义在历史流程中的生成性与变动性。那么依据该种理论,阐释者头脑中所具有的“先行结构”、“视域”和“成见”等因素就不仅是存在于时间坐标之中,还必定是存在于空间之内。因为人之存在,不仅仅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空间性的文化存在。这就为理解跨文明延伸、为文本意义的跨文明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跨文明阐发得到了认可,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可比性得到了确证。   伽达默尔认为,所谓的理解、阐释实际上就是对话,理解的意义存在于阐释者与文本之间。二者互为主体,都有提问的权利,

3、也都必须回答对方的问题。所以,文本不再是被动阐释的客体,而是另一个能够主动发问的主体。在阐释活动中,文本与阐释者都从自己的视域出发,带着自己的设问,在互为主体的状态中平等展开对话。对话最终使“问者”的视域与“答者”的视域相互交融,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合产生“第三视界”。现代阐释学对于阐释行为这种“问答逻辑”的揭示,为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对等互动原则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支架。同时,现代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第三视界”等命题,也从理论上揭示了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学术价值、学术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