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005797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7
《试论阅读教学“同化——衍化——异化”三阶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阅读教学“同化——衍化——异化”三阶段王培明阅读能力问题,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间题,涉及到理论、实践的方方面面,所以是各次语文讨论屮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也引起了从专家专著、行政领导到普通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笔者作为一个有20多年教龄的11'学语文教师,白然也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我们觉得,教师教、学生学一篇文章,必须扎扎实实地经过“同化、衍化、异化”这样三个思维过稈,才有可能比较完幣地完成一个阅读过稈,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加深理解、提高素质并不断增强创新童识。第一阶段:“同化”过程面对一篇课文,或者一篇课外阅读材料,
2、教师要讲透它、学生要读透它,首先必须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文章的结构,找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候,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揣摩、探索问题,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主人公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这种思维过稈,就叫“同化”过程。同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近或相同。我们借用这个词语,用来说明教师教、学生学一篇文章的思维规律,意思是教师、学生跟文章作者、文中主人公是不同的人物,英至有可能在年龄、地位、所处年代等方面羌距很大,的确是“不相同的事物”,因此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例如现在就有不少屮学生对鲁迅的小说、杂文很不理解;对鲁迅深邃的思想、巧
3、妙的文笔难以接受。但是,经过教师合理、科学地点拨,经过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创造性地理解,学懂学通进而欣赏作者的积极思想和优美文笔,接受、赞成其至欣赏作者的观点,这是完全可能的。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完成了“同化”过稈,那就和作者或主人公“逐渐变得相近或相同”了。“同化”的几个前提条件是:1、要搞清文章的时代背景;2、要搞清作者的立场态度;(以上两点合起来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3、要搞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特别是有的文章是明线、暗线双线结构,更要注意(如鲁迅《药》)。(还有一些条件,以上三点是主要的)“同化”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而不是代替行走者,教师最好多“摆事实”而少“讲道理”,让学生在白己了
4、解时代背景等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同化”过稈,有时候是个愉快的过程,客观上符合一种“愉快教育”的模式。例如阅读《魯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赏心悦目、拍手称快。但有时候,这个过稈又是困难的,不易接受的。例如读《孔雀东南飞》,许多学生不理解焦仲卿,认为焦仲卿在母亲逼迫Z下,休掉贤妻刘兰芝,最后又上巾H杀,实在是窝囊废!这个难题摆在教师面前,是“同化”的拦路虎。但只要教师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把时代背景、封建礼教、焦刘两家的家庭成员、人物性格特征讲清楚,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焦仲卿的,不会固执地以现代好男人的标准去苛求
5、他,从而完成“同化”过程。“同化”过程屮比较困难、不易接受的一些课文,恰恰是整个“同化”内容屮的重点和难点,是需要教师着重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衍化”过程衍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十分简洁:发展变化。阅读教学经过“同化”过程以后,我们绝对不能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因为从阅读理解的全过程來看,这只是力-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学生的理解其实还是初步的,不够巩固的。如果满足于这一层次的学习理解,实际上只是完成了应试教冇的任务。教师还要教、学生还要学更多相关的文章,更多相关的知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并向创造性方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阅读教学还必须经过“衍化
6、”过程——即发展变化过程。“衍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读了一篇课文,自认为懂了,能解决几个阅读分析的问题,但是不能理解另外的类似的文章,不能分析解决类似的问题,那么这种所谓的“懂了”是机械的、肤浅的,甚至退似是而非的。这种学习方法的效率也是很低的,可以说是没有出息的,就像数学课上学了4+3=7这样的题后,仍然不会做5+6=?一样。“衍化”过程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课外比较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篇课文完成“同化”过程以后,有意识地从课外选择同课内有某些相似点的文章让学生“衍化”阅读。例如学习了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阅读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读了《水
7、浒》节选《武松打虎》,可以读读《李逵杀虎》。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衍化”材料的选择余地大,可以说任何一篇教材都可以找到理想的“衍化”材料。另一种方法是课内对照阅读。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冋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屮同本文有若干相似点的课文,拿来比较阅读。例如学了《石钟山记》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以前学过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找到课内的“衍化”材料,也就是说,这条捷径不是时时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