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线描教学.doc

中国画的线描教学.doc

ID:50988549

大小:36.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8

中国画的线描教学.doc_第1页
中国画的线描教学.doc_第2页
中国画的线描教学.doc_第3页
中国画的线描教学.doc_第4页
中国画的线描教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画的线描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画的线描教学与意象造型观【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在中国画线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剖析,通过对意象造型观与传统艺术精神、意象造型观的美学意境以及意象造型观与线描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在中国画的线描教学中应注意构建意象造型观的理念,强调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国画中树立意象造型观的必要性。【关键词】线描教学线描意象意象造型观中国画的线描教学中,意象造型观是一个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造型观是造型训练中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物象,树立如何塑造形象的原则、方式、方法,是国画教学中的核心观念

2、问题。意象造型观是中国画特有的造型理念,对意象造型观认识与否,关系到学习国画是否得以入门,因此,建立起中国画意象造型观,无论是对初学国画的学生,还是对国画教师都需要有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提高过程。国画教学中应注意构建意象造型观中国画学习讲究“传移模写”,在当前各专业院校学院线描造型的训练方法主要以临摹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毛笔勾线技巧方法,此训练方法成为沿用已久的传统课程内容,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教学实践中,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描”线练习上,虽然培养扎实的线描功夫,但很多学生脱离了画

3、稿,面对自然物象便茫然失措、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笔,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一是对我国传统绘画独特造型观理解的偏差,认为造型基础课程就是练习造型准确,线描课程就是线描技法练习,造型观认识不足;二是国画专业课程之间不够,造型基础与线描技法没有一致的造型理念,如:造型基础与线描技法等专业课程,都只注重本课程技巧练习,围绕培养国画造型观意识不足。甚至有些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仍然以西方调子素描或结构素描的方法教授国画专业造型基础课程,这当然造成学生学习线描时的无所适从和困惑,也影响了学生以后的专

4、业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经过近百年西式美术教育普及,当代中国画(尤其是人物)创作已深受西式美术教育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写实绘画的素描造型。西方写实绘画的素描造型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属于两种异质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表现方式。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即“笔墨造型”。笔墨技法与素描造型毕竟是一对矛盾,如何调和这对矛盾至今仍是困扰着当代中国画的一大难题。不可否认西方写实绘画在中国画的发展与丰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两种造型艺术的规律中有交叉相通之处。但是,两种

5、异质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表现方式,使两种艺术在造型观存在根本性的不容与对立。传统艺术精神与国画的造型观理念中国画属于平面造型艺术,在西方平面造型艺术中通常分客观的具象造型和主观的抽象造型,然而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造型理念,是在客观观察认识物象与主观情愫结合后,“应目会心”、“物对通神”的意象造型观。要建立起国画意象造型观,必须要对国画所依托于深厚的中国文化认识。经过数千年发展,中国文化逐渐形成融汇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理论的艺术体系。在造型观的构成方面,国画以“传神”、“

6、畅神”意象造型为法则,宏观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思维方式,需要画者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素养,以及对事物观察和认知的能力,追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境界。不受视角、时空的限制,唯意而取。然而要将所有的内涵意象展现出来,并具有形式美感和意境,需要在长期实践中融哲学、美学、画学于一体,凝炼而成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这种艺术境界既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也是主客观的统一。国画意象造型观独特的美学意境“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形象范畴的审美概念,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核心理

7、论,“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构之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能动的反应的产物,是主观心意的(情思)与客体物象(景、物)的有机融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有机的统一。国画中的“意象”,是指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相互交织而成的艺术形象。在视觉艺术中,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中国画强调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提炼概括归纳又与主观塑造再现,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达到物我两忘、相互契合的境界。因此,中国画的造型观是以意象为原则。从国画造型规律来说:意象既不

8、是纯客观的物体之“象”,也不是凭空臆造之“象”。是在表现物象时,既不以杜撰任意性的“抽象”物为作画宗旨,也不仅仅以极目所知的“具象”物为能事,而是倾心于“不似之似”(明王绂)、“不似之似似之”(清石涛)、“在似与不似之间”(现代齐白石)、“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现代黄宾虹)。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以离得合,与具象和抽象之间都保持一段神圣的距离。“得之于象”,又“弃之于象”,留下的便是具有形式意味的意象,即更为强调艺术高级层次的不似,即艺术高层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