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81284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6
《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摘要:批评应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批评要充满情感,要讲究创新艺术,使学生在微笑中接受。关键词:批评;尊重;情感;方法。批评是教育的常规方法,只有恰当的批评,才能收到指点迷津、启迪心智的效果。直言不讳的确能以其坦荡、真诚和遵循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而被一些学生接受,但其也常常会引发学生的抵制情绪,进而产生师生隔阂。真正富于教育魅力的批评,是良性心理激素,是高尚道德营养,能培养自尊,激进上进,促进自勉,使学生在微笑中接受。一、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教育必须是
2、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批评既然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应如此。批评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因此,批评教育应该像和煦的春风,充满复苏上进的热望,饱含关怀体谅的温暖。批评传递的是老师心底的关怀,是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缕阳光。二、学生笑着接受的批评要充满情感1、批评要情感投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之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那些懒惰的心理、依赖性心
3、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难得到别人肯定,犯错后又易受到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以增加感情投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欲批评教育先要疏通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满期待,往往能收到奇效。2、用沉默传递批评情感。有时,对偶尔犯错的学生老师采用适当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比直接批评给带来的情感感受更深,教育效果更好。三、要讲究、创新批评的艺术苦口良药学问深。只有时机准确,方法得体,尺度适当,恰到好处,才能见效病除。恰
4、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批评尺度掌握不好,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可见,必须讲究、创新批评的艺术。1、讲故事、打比方中寓意批评。小学生天真幼稚,理解道理往往不易到位,有时不易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语言之中,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柳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在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泣吗?”“是啊!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
5、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做贡献呢,请大家不要损害我。”孩子们羞愧得脸都红了,他们不仅认识了错误,后来,还自动组织了护林小组。这样,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2、用建议、商量传递批评。建议性批评是一种交换意见方式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的口气、交谈问题的方式和平心静气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运用这种方式,要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时犯错。老师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
6、的错误,绝不能简单否定和讥笑,而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之时,帮助他们摆脱错误、收获成功;或者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避免了这些错误,该多好啊!”等,这种方式既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传达了老师的理解和一片爱心。虽寥寥数语,学生却乐于接受。3、做好铺垫的批评。批评之前,要做好心理铺垫,使学生有心理准备而乐意接受批评。具体做法是:或在班会课上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态度,培养勇于接受批评的美德;或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对待错误的
7、事例;或在班里倡导乐意接受批评之风,激励勇于主动改错。4、先表扬,后批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对待经常犯错的学生,尤其对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后进学生,改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让学生真心感受到老师的公正、公平。使用此法,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表
8、扬时要恰如其分,不言过其实,不夸大其词。5、暗示性批评。暗示性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批评方式,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给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6、戴“罪”立“功”式批评。小学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并不存在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都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