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观察与护理.doc

休克的观察与护理.doc

ID:50919895

大小:8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6

休克的观察与护理.doc_第1页
休克的观察与护理.doc_第2页
休克的观察与护理.doc_第3页
休克的观察与护理.doc_第4页
休克的观察与护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休克的观察与护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休克的观察与护理刘晓恩休克是由各种强烈致病因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较少,使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伤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休克的原因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类型:1.失血和失液常见于外伤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肝或脾破裂、产后大出血等。在短时间内,当出血量超过机体总量的20%以上时,即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失液见于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原因引起的大量体液丢失。2.严重创伤严重的外伤、挤压伤、多发性骨折、战伤、大手术等,可因失血和疼痛等因素引起休克。3.烧伤大面积烧伤时可因疼痛、血浆大量丢失、合并感染等因索引起休

2、克。4.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均可引起感染性休克5.急性心功能障碍急性心肌炎、大面积急性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时,因心排出量急剧较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休克。6.过敏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等引起严重的I型超敏反应时,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的组织胺和缓激肽,可引起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致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引起休克。7.强烈的神经刺激剧烈的疼东刺激、高位脊髓损伤、高位脊髓麻醉。(-)休克的分类临床上遇到休克时,必须对其病因做出明确诊断,以便针对性地对病因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休克在临床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出血性休克鉴于肝、脾破裂,胃十二指

3、肠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静脉破裂通常迅速失血超过全身百分Z二十约>800ml时即出现休克,如出血速度慢,在数天虽失血1000ml,也不一定发生休克。2、感染性休克多继发于格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等。感染性休克分为高排低阻型与低排高阻型两型。患者皮肤湿冷发纟甘,又称冷休克。3、心源性休克由于心泵衰竭,心输岀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微循环变化的发展过程。基木上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相同,但常在早期因缺血缺氧死亡;笫数病人由于应激反应和动脉充盈不足,使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心脏麻负荷加重;但有少数病人外周阻力

4、是降低的(可能是由于心室容量增加,剌激心室壁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静脉收缩,冋心血量增加,而心脏不能把血液充分输入动脉,因而屮心静脉压和心室舒张期末容量和压力升高;常比较早地出现较为严重的肺淤血和肺水肿,这些变化乂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和缺氧,促使心泵衰竭。4、过敏性休克5.创伤性休克6.神经源性休克7.血流阻塞性休克&内分泌性休克9神经性休克市于内脏受到牵拉引起。(三)分期与发病机制1>微循环缺血缺氧期(代偿期)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前阻力增加为显著)。②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而动-静脉吻合支开放③微循环灌流减少(

5、少灌少流)。⑵微循环障碍的机制1)儿茶酚胺增幺:与休克有关的备种致病因索通过不同途径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血屮儿茶酚胺增多。2)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及血容量减少均可引起肾缺血,导致肾上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酗系统激活,血屮血管紧张素II含量明显增高。3)血栓素、心肌抑制因了、内皮素等血管物质生成、释放增多,促使小血管和微血管收缩4)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因血容量减少,疼痛刺激和血管紧张素II增多,弓I起血管加压素释放增加,使血管收缩;休克初期,血管加压素的抗利尿作用有一定的代偿意义。⑶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①H我输血•:休克时增加冋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6、雹由于容量血管屮的肌性微动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脏储血库收缩,使冋心血量迅速增加,为心输出量的增加提供了保障。②自我输液:休克时增加冋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雹由于微动脉、示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屮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③血液重新分布:由于不同脏器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的血管a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收缩更甚,而冠状动脉血管因a受体密度低而无明显改变,而脑动脉由于受舒血管代谢物影响舒张;其屮冠状动脉可因0受体的作用而出现舒张反丿使心、脑血流增加。2、微循环瘀血缺氧期(

7、可逆性失代偿期)(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血管运动现象减弱。%1真毛细血管网开放。③微循环灌多于流(多灌少流)。⑷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或聚集,使微循环瘀血缺氧加剧。(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①乳酸增多:微循环持续的缺血缺氧,无氧酵解增强可使乳酸堆积。在酸性环境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I耐受性较并,而微静脉对酸屮毒耐受性较强而松弛不明显,且微静脉有血细胞的瘀滞,最终引起多灌少流。②组胺增多:可扩张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加重微循环的瘀血状态。③激肽增多。④腺廿增多。⑤目前认为白细胞的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