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80442
大小:29.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15
《屈原诗歌的美学探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屈原诗歌的美学探索一、选择1、建材质感美,指的是建材质地给人质美感享受。2、表象的联想与转化是通感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审美主题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3、乱,是乐曲尾声的终结部分和带有总结性的高潮所在,是先秦音乐的一种重要的曲式因素,最早见于《诗经》。4、《橘颂》是我国最早、最成熟的拟人化咏物诗。二、填空1、屈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热爱祖国,追求国家统一。2、屈原的爱国思想在赞颂为保卫楚国而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战士方面体现得十分鲜明、强烈而集中。3、屈原分析了出国的政治形势,针对楚国统治集团的心治弊政而提出立法之国的主张。4、屈原针对楚国腐朽的官僚制度,提出举贤授能的主张
2、。5、屈原在《天问》等诗中鲜明地表现了他善于独立思考、热情追求真理、大胆怀疑传统观念的求实精神以及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与辩证法思想。6、屈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用楚辞形式全面集中地表现社会美与自然美的伟大诗人。7、屈原《涉江》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沅资流域武陵雪峰山脉一带的穷山峻岭…..8、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最先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艺术表现。9、《橘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述志诗。10、诗画除在表达手段与表现对象上有巨大区别外,在形象的可观性、直接性、完整性与协调性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三、简答1、《涉江》诗中所描写的山势,高峻、陡峭、遮天蔽日,云层起伏,水气迷蒙,雨雪纷
3、纷,形成一个幽深、苍茫、雄浑的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这峰峦耸拔、崖壁险峻、石骨嶒峣的荒远背景中活动,这就非常自然地烘托出诗人“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那种凄凉孤寂的情绪。然而,诗人虽处在阴森的荒山野岭中,却依旧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山穷险水的自然景色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穷而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尚情操,有助于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2、分析《少司命》:诗人笔下的泽兰,绿叶百花紫茎,色调柔和、纯净、素淡,弥漫着一派幽香的气息,充沛着一种生机勃勃的青春朝气。祭祀神堂的周围列着兰草、,诗的境界显得异常高洁、清幽。主宰人类子嗣与
4、儿童命运的女神,在这芬芳的兰花神坛中出现,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衬托出得更加优美、高雅,闪耀着圣洁的光辉,给人以一种难以忘怀的优美感。3、诗画一致的理论根据:建立在审美主体的“通感”。即审美感受上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在某一点上彼此可以互相沟通上。钱钟书先生在其著名论文《通感》中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视。颜色似乎会有湿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视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4、艺术上的“通感”现象,实质上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转移与暂时联系的形成,是表象的联想与转化,这可在心理上得到科学的解释。
5、“暂时联系的接通是大脑皮层的主要综合活动”“对人来说,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就产生一定的心里现象。由于客观刺激物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可以彼此互相引起,成为联想。这种联想的生理机制就是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5、诗画的不同点在于:诗歌以韵语描写形象,诉诸读者的想象,不受空间的限制,宜于表现事物的动态与历史的发展过程,但形象因此而显得间接、模糊,可见性、可感性并不突出鲜明。绘画在二度平面上以点线面与墨色塑造形象,诉诸读者的视觉,形象显得直接具体,完整和谐、可视可感。人们在“观照物质的图画时”,“最容易地最快地引起”“逼真的幻觉”。但绘画因物质表
6、现媒介的制约,受时空的限制较多,只适于表达“物体在空间中的并列静态”。四、论述你对屈原的认识: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文学“屈平词赋悬日月”,他的《楚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执争精神”和不为任何摧折而移易的“忠贞精神”。成了某种精神道德的体现者或楷模,屈原被视为忠君的楷模,是因为他至死都不愿离弃自己的祖国。屈原和每一个出身高贵的公子哥一样的高傲与自负,或许他最大的不同与最难得的品质便是他追求完美的执着。他并没有在物质与权势的欲望中选择沉沦,而是尽他所能的追求自身品格与道德的完美。奈何生逢浊
7、世,黑暗的现实最终将那仅存的清白送到了另一个世界,屈原,这片清白的忠实守护者用生命将他捍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