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doc

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doc

ID:50801989

大小:4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4

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doc_第1页
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doc_第2页
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教学微型问题之要善于提问案例《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提高技巧,层层深入,体现启发性、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2、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

2、“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问题设置意在激发思维,做好初高中衔接,并引发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问题设置要有要启发性,针对性) 文

3、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复习诵读孟子的文章导入,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这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是此课教学的起点。)  (二)研习:民不加多,何也?(问题层层连贯)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何也?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  点拨明确:  1、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①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4、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人非“物”,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  (2)王好战。“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业。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因此,梁惠王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为战争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迟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的。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捕鱼,砍树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5、,也没有注意可持续发展。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  丰收的年月,粮食吃不完,没能施行“检”的制度;遇上荒年,饿殍遍野,却不能够施行“发”的制度,百姓死了,却怪罪年成不好。  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 (三)研习:如何使民加多?(问题层层递进)  过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质,一般人是不会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样做是无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归纳一

6、下吗?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给我们解说吗?默读末段并思考。(问题设置注意层次性,连贯性)  思考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  (2)王道之成:  1)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2,“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注意在对

7、比中深刻理解文章)  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