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01763
大小:80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3-14
《《桃花源记》课时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理解了文言词语的意思,理解了文意,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章,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按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二、整体感知,思考问题。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2、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细读文章,找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在文艺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文艺用形象反映生活。而形象总是非常具体的。因此,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人物的性格,寻找能细节描写的句子,组内交流质疑,班内展示解惑。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3、陌交通,鸡犬相闻。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明确: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
4、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课堂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
5、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同。②400字左右。随堂练习(投影显示)(1)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2)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3)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解释加点的词。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便舍船_
7、______________②寻向所志____________寻病终______________③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④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⑤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⑥诣太守_______________(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8)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发现桃花源——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