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798681
大小:3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8
《提升教学品质_构建生态课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提升教学品质,构建生态课堂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
2、实体──教师与学生,静态实体——教科书,用新的教育理念组织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品质,让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打造生态课堂。本文从新课改理念的角度,结合笔者思品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平时听评课的观察与反思,就教师如何构建生态课堂,应把握并运用的几个重点作一探讨。一、生态课堂的外显目标——有效的师生互动《 思品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改实践中,生态课堂的外显目标应设为有效的师生互动,实质上是将静态三维目标,转化为动态的目标,实现在师生互动中三维目标的统一。师生互动是生态课堂展开的外显形式,它标志着学
3、生的学习,经历认知识记—论证分析—感悟提升这样一个过程,生态课堂的教学目的是从师生有效互动的外显最终达成学生学习的内化。在08年浙江省社会学科课改十周年成果展示活动上,有两节课我印象十分深刻。如周辉兵老师进行了“课题研究课堂化——生本化课堂”教学展示,执教课题是《话说公益广告》,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编外内容。周老师的课堂教学旨在落实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型的教学理念,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内容。以公益广告为课题,在学生自我阐述与教师的学法指导下,学生初步学会练习阅读和分析综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自读分析与历史与社会相关课外内容的一般方法。课堂教学体现了“
4、生本化”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绪状态,又如特级教师唐少华上的示范课《读图学史》,教师始终贯彻学法指导的理念,一堂课只用了几张简单图片,在师生思维的交汇中指导学生如何从图表获取信息,如何多角度质疑。课堂教学平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一堂常态课,却让人感受到大师的风范。仿若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修炼到一定境界,4“无招胜有招”。这样的课堂生机盎然,,在师生互动中动态运行,教师的教学理念予以落实,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虽然是社会课的教学,但我想,也可以借鉴到我们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来。有效的师生互动必定会促进思品课教学的目标达成。
5、二、生态课堂的平台——生活化情景的创设 初中《思品》课教学要遵循的新课标理念:“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即以学生的生活为教学来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为生态课堂创设体验式平台。我在执教市级优质课《日新又新我常新》时,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以我校初一新生两个月的初中新生活为素材,结合教材予以整合处理,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运用新生对新集体的不适应、与新同学的交往、新生军训的艰苦考验、学校统一校服的争议,学生追星的误区、08奥运“最美的
6、火炬手”金晶的事例,“校园奥运加时—首届体育节”活动,“校园十佳评选——走上红地毯大型颁奖活动”等真实鲜活的素材,以虚拟人物“小悠”为主人公带领学生回顾了两个月来的生活与学习,同学们沉浸在鲜活的情景中,感同身受。生活化的课堂,让他们在体验中思考、探索与收获,感受到思品课堂的快乐。教育理念在课堂尝试的成功,也让我体会到无比的喜悦。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思想品德新教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永远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件事、每一环节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
7、课堂。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对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进行感悟、理解,积极关注学生态度的生成、情感的培养、信念的形成,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三、生态课堂的过程——师生的对话思维教育意味着师生的对话。生态的课堂必然是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这就需要师生的真情交流与对话。对话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造就,意味着通过对话而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