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与培养.doc

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与培养.doc

ID:50693506

大小:4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7

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与培养.doc_第1页
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与培养.doc_第2页
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与培养.doc_第3页
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与培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与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与培养质疑精神,就是能够独立思考,不轻信权威、不迷信经典、不盲从大众,在学习和工作中多动脑筋,善于提出有突破性的问题的精神。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1.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教育家保罗弗雷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里指出“没有了平等,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权威为结论。新课程倡导平等,平等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对真理的独占,师生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可能独立地发表见解、自由地想象和创造。有教师按教学预设在进行“整体与部分的关

2、系”教学时,要求学生思考、讨论黑格尔的名言“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所蕴含的哲理。忽然,有位男生大声说:“黑格尔说得不对。现代医疗技术可以把割下的手植活到人体上,那人手还是人手啊。”正在讨论的同学顿时都静下来。对此,教师没有恼火,而是随即改变原先的教学预设:"你说得有道理,那是不是黑格尔说错了?请大家讨论。”在同学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总结后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相对黑格尔的所处的时代,黑格尔说得没错;但相对如今先进的医疗水平,黑格尔这句话确有不妥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加以延伸:“这说明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班有同学敢于质疑名人的观点

3、,令人高兴。”在这一课例中,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使得教学成为师生间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2.实现思想上的民主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材上有幅漫画“小林的服装总是怪怪的”,此漫画旨在说明求异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有学生对此提出质疑:“对求异消费心理要辩证地分析,如果小林在节假日外出游玩,穿这身新潮的衣服是合适的,无可非议;如果小林在学校上课,穿这身衣服就不合适了。小林购买的这身服装如果符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未尝不可;小林购买这身衣服如果超出了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就另当别论。因此求异心理要保持,创新精神要发

4、扬,求异消费要辩证分析。”如果教师没有思想学问的民主,不敢于让学生质疑权威、质疑书本,简单否定求异思维,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自己要不唯书、只唯实,同时,教师要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质疑空间。二、创情景巧设疑,引导学生善于质疑1.巧设疑问,教会学生于“有疑处质疑”在学习“价格变动因素”时,教师提问:“夏季来临,人们需要购买空调,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避开哪几个月才能获得价格优惠?”学生普遍回答:“天气最热的7月份,还有最冷的1月份。”教师没有回答,点了一下鼠标,屏幕上开始动态显示某商场全年空调价格变动的曲线,当一年

5、中空调的最高峰定格在12月和6月时,教室里开始出现小声议论的声音。教师问:“谁来解释这个现象?”教室里的声音顿时大了起来。空调价格的变化为什么与气温变化不一致?价格高峰怎么会与气温高峰错位?当学生的感觉与现实不一致时,一方面会努力整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着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另一方面会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学习、探究。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利用情境冲突,通过巧设疑问,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教会学生于“有疑处质疑”,使学生在突破认知瓶颈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思维的创造性。2.善于点拨,指引学生“无疑处生疑”在学习“民主选举:投出理

6、性的一票”时,教师提问:“村民民主选举村委会成员是公民在行使选举权吗?”《政治生活》教材对选举权的定义是:选举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权利。根据教材的定义判断,显然不是。学生自然会思考:“既然不是行使选举权,那么是行使什么权利呢?”教师此时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对选举权的界定是否需要商榷呢?"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分为广义和狭义,而我们教材上讲的是狭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师再点拨:“那我们可以怎么定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呢?”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选举权、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党代表、国家公

7、职人员以及村(居)委会成员等的权利。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如果教师不善于点拨,显然学生是难以做到的对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定义全面认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加深对教材理解的同时,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享受质疑的成功。而能在“无疑处生疑”,并运用独特而新颖的办法给予解释,正是创新型学生的典型特质。责任编辑邱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