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21528
大小:67.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2
《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耐授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耐授力的培养湖北省赤壁市第五初级中学谢国华心理挫折是指个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失衡状态。比如紧张、焦虑、困惑、沮丧、痛苦、愤懑甚至迁怒、攻击等,都是心理挫折的反映。心理挫折又叫挫折感,它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与感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这样那样的心理挫折是常有的事。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教学活动以师生交往为基本前提,交往双方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各方面影响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对教师的影响做出反应,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教师发射自己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教师的心理
2、与行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教育者、领导者、成熟者、长辈、多知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被领导者、未成熟者、晚辈、少知者,他们之间的多重角色关系,就其性质而言不过是“优势”与“劣势”的关系。这往往使得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问题无法同步,导致教师的教授意图难以及时而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意愿、行动与效果。这样,绝对地存在着教师主观愿望与学生客观现实之间的矜持冲突,会经常地引起教师情绪失衡,诱发心理挫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挫折带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成就挫折。当教师面临主观成就愿望与客观教学效果完全相悖的处境时,往往会产生挫折体验。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于他们有强烈的成就需要
3、。教师职业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宗旨,所以在教师的需要结构中有其它职业所没有的因素——期望在培养学生成才的事业上取得成就。这种成就需要的满足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有目的地针对学生施加影响,引导学生从不知走向知,从不会走向会,帮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教师一般都以自己的劳动对象在学识德才诸方面的进步,发展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成绩的直接的、主要的指标。但是,教学工作特有的复杂性带来了教师在成功可能上的不确定性。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对来自教师的教学信息自动地进行过滤、筛选甚至曲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在
4、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发展的不稳定性,这些因素的可控性都很有限。所以教师对教学的成功也就难以百分之百地把握,局部的挫败经常可能发生。这样,教师的成就需要就会经常地受到工作成功率不确定的威胁,并诱发成就挫折。二、自尊挫折。自尊需要是教师心理的重要特点,但又常常受到自卑感的冲击。教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有特别强烈的自尊需要。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总希望自己具备一种使学生感到敬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他们希望获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信赖与拥护,也希望得到同事、领导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无求益之,唯忌损之”,十分
5、看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声誉与威信。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自尊需要并不是靠主观愿望就能得到满足,这种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学生对教师认识与态度,只有当学生对教师真心实意地表示敬重时,教师追慕自尊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学生的交往中,随时都可以陷入威信危机,客观上,学生受成见、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人际知觉机制的消极影响,会对教师形成不确切的、甚至错误的印象;主观上,教师一言不慎或一事不当,都会造成学生情感上的压抑与不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随时都会受到学生消极情绪的包围。学生怀疑与不满、蔑视与抨击、吵闹与捣乱等不良态度与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教师产生“学生在厌弃我”的自卑心态,从而
6、导致不安、紧张、沮丧甚至痛苦,产生心理挫折。三、角色挫折。所谓角色是指个体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在学校里师生员工各据一定位置,分担各不相同的工作职务,我们就说他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但很少有像教师那样担任如此之多的角色。在教学中,学生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要求与希望,期待教师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权威性角色,如知识的传授者,智力裁判、学者、纪律纠察等;另一类是心理性角色,如榜样(崇拜、模仿的对象)、替罪羊(学生消极情绪的发泄对象)、代理父母、朋友等。教师处于内
7、容如此广泛的角色期待的焦点上,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难免滞后。教师一般对于权威性的角色认识比较明确,因为这些角色与自己的本职联系紧密,容易把握,而对源于学生深层心理需求的心理性角色的认识,则往往落后于学生的期待。同时,学生也会受自身的知识经验、教学能力、个性倾向、情绪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把角色认识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角色行为。当教师的角色意识(包括行为)与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发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