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36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08-21
《基于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探讨-水文&水资源1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是保障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无视水资源的有限性,不顾水环境的承载力,过度开发与非科学地使用,消费和挤占生态用水,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环境的破坏,引起水资源匮乏、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进而威胁到人类健康、工农业可持续生产、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1]。早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爆炸,工农业的快速增长,城市的急剧膨胀,地球上的水资源日显短缺,生态
2、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安全便为世界各国所关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断言“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将是水危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呼吁各国采取措施解决“水资源危机”。[2]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将水资源列为国家经济战略资源,将确保水资源安全列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目标之一。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亚洲到21世纪初将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处于缺水危机之中,中国缺水尤为突出。由于地球上可供生活、工农业生产用的水资源正在走向极限,水危机是耕地危机之后的第二个自然危机,前景不容乐观。如何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促进我国国
3、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2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现状据测算,地球水圈中水的总量约14×108k,全球人均拥有量高达0.28×108,但绝大部分不能为人类所利用,因为其中97.5%是海洋水、内陆咸水和高矿化地下水,2.1%是封冻在两极的冰川,只有约0.3%是淡水。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108,约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6.7%。其中地表水为27115×108,其余为地下水,居世界第6位。而现实可利用水量只有11000×108,仅占淡水资源总量的39.3%。若按1998年底统计的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量约为
4、2288,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第109位[3,4]。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降至1760。按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时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4]。我国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效率不高并存。实际上,由于多年来用水管理不力,造成的用水大量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只有20%~40%[5],而先进国家为70%~80%[6]。全国渠道每年渗漏损失水量约为1700×108,水量浪费严重[7]。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30%~40%,而发
5、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6]。工业和城市用水除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水重复利用率可达70%以外,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仅有30%~50%[8]。总的来讲,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我国在面临水量危机的同时,水质危机更加严重,甚至因水质问题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将大于水量危机。据《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在经济增长7%的前提下,2001年度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2000年度水平。由于水污染的原因,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流9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6、;75%的湖泊水域富营养化;城市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9]。据调查统计,1995年我国62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104;1998年有668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50×104[4]。3影响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因素影响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人与自然不协调因素三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我国可获取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就时间分布而言,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有明显的枯水年和丰水年的交替现象。就空间分布而言,由于地理因素,我国的水资源形成了南多北少、
7、东部潮湿西部干旱的严重不均衡局面,81%的水资源集中在耕地面积只有36%的南方地区。就人为因素而言,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水资源管理体制。4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水安全因素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的安全、持续利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4.1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水资源危机和节水意识。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宣传节水,现在城市居民的平均用水量只与我国缺水的西安市相当,说明生活节水潜力巨大。在我国,节水宣传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
8、作。要强化对政府官员的法律、政策和理论认识上的宣传,使其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管理观念,在决策中自觉重视节约用水;要面向公众,发动群众,把宣传节约用水的重点放在公众中,放在基层;要从中小学生抓起,使公民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利用经济杠杆节约水资源。奖励节水者,惩罚浪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