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26713
大小:476.00 KB
页数:48页
时间:2020-03-06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48481在山的那一边导学案信息和评价区:主编:陈汉碧评审:初一语文组编号: 使用时间: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使用说明:结合问题导学自学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点同时做自主学习中的题;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学法指导:针对预习自学及合作探究找出的疑点,课上小组讨论答疑解惑。【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难
2、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诗中蕴涵的哲理。2、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预习检测】1、朗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痴()想凝()成喧()腾一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痴想:喧腾:信念:诱惑:3、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这首诗第二节中的“山”和“海”分别指什么?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飘来
3、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7怎样理解“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几句话?8、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9、“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10、诗中可以读出“山”与“海”的具体含义吗?请简析。【课堂小结】我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有:1、2【课堂检测】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痴()想凝()成
4、喧()腾一瞬()间481、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2、联系全诗,请你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课后反思:2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信息和评价区:主编:陈汉碧评审:初一语文组编号: 使用时间: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使用说明:结合问题导学自学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点同时做自主学习中的题;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学法指导:针对预习自学及合作探究找出的疑点,课上小组讨论答疑解惑。【学习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2、理解
5、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学习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故事,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2、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检测】1、自读课文,标出段序,勾画出字词。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耸()立峭()壁凸()嶙峋()迂()回纳罕()小心翼()翼屡()次3、解释下列词语耸立: 迂回:屡次: 凝视: 纳罕:
6、 小心翼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③.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④.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5、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6、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把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么意思?7、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488、读了这篇文章,你感悟到了什么?第二课时【预习检测】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1、出下列加点字注音
7、正确的一项()A、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xū)B、啜泣(zhuì)纳罕(hǎn)嶙峋(lín)C、屹立(yì)屡次(lěi)目眩(xuàn)D、萧瑟(sè)头颅(lú)小心翼翼(yì)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嶙峋头晕目炫颤抖B、啜泣心惊肉跳屡次C、山涯小心翼翼晕倒D、峭壁恢心丧气恐惧3、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是()A、那高高的摩天大楼像是钻天的白杨树,直刺苍穹。B、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C、虽然我也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8、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由组长主持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2)“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的。”“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3)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2多角度地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