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236299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7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无非是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上。“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根支柱,缺一不可。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牛的语文素养,即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觉得首先教师要树立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从内心牛出将培养学牛“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培养这些能力,备课时考虑怎样培养,上
2、课时抓住机会进行训练,批阅作业时关注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为学牛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一、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我们每天都要生活在社会中,都要与人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听清楚并且听明白对方说的话。如果听不明白对方的话,就会无法交谈下去。所以训练学牛听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在导入新课时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是比较合适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时候,很多时候不知道采用怎样的方法培养学牛“听”的能力,觉得让学生重复一遍老师提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我觉得培养听的能力可以从听老师讲课和提问与听学牛
3、发言两方面入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牛不但专心听教师讲什么,问什么,还要注意学牛说什么,怎么回答,回答得如何,与自己先比有什么优点与不足等等。有些课文,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让他们仔细地听,要求听完后告诉老师“故事屮的主人公是谁?是个怎样的孩子?主人公做了什么或发生了生么事?故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等等。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说”是言语表达的途径,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说要做到说之有据,即说的内容要有根据,否则就空洞;说要做到说之有切,即说的要准确,不能词不达义
4、;说也要做到说之有序,即说的逻辑性要强,否则就失去了威力。“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的前提,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忽视'说”的训练。怎样在教学屮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注意引导学生说得有顺序,说完整,用词要恰当,善用修辞手法。语文第五册《蒲公英》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的: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展示蒲公英的图片)。生:齐声回答“蒲公英”。师: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蒲公英?生1:蒲公英雪白雪白的。师:你是从颜色方面来描绘蒲公英。生2:蒲公英圆圆的,就像一个绒球。(出示生词:绒球,相机引导
5、学生学习生词绒球)师:你真棒!能够用比喻句来形容蒲公英的样子。生3:蒲公英像一个绒球,一阵风吹过,天空中飘着一个个小降落伞。(出示生词“小降落伞”,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生词“小降落伞”。)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描写蒲公英的,蒲公英是一种植物,比较适合引导学生来观察蒲公英。所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出示蒲公英的图片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学《小露珠》的时候,也可以同样采用了这种方法。师:(展示图片)瞧,这个圆圆的,透明的是什么呀?生:齐声说
6、小露珠。师:哪个小朋友能够从颜色、样子来形容一下小露珠。如果能够运用比喻或者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会更好!生: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师总结:小朋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小露珠,使得小露珠在你们的描绘下变得更加美丽。所以在导入新课的吋候,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三、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
7、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呢?我觉得先要学会分析一句话,这句话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中心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关注标点符号的意识非常重要,还有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也能提高读的能力。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每个星期教师都要花两节课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是在写作课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课上渗透“写”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认为会说就一定能够会写,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很多时候,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让他写
8、在本子上却是错字连天,句子不通。所以在平时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并且来描绘。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写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口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句子力求通顺。上面就是我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素养的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