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163448
大小:71.8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06
《与朱元思书(初二)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与朱元思书》(初二)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一)教学目的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二)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学过程:一. 解题,简介作者“与”,给。“书”,信。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赞赏识,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当时的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吴均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终年51岁。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
2、注意字音、句中停顿。(见书)三.逐段梳理:①单个字解释,教师字字落实,并整理文中词语用法。②请学生翻译该段。(短段落一人完成,长段落分数人完成。)四.课文分析、板书在解决了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的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看“阅读重点”,了解本文的学习目的——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写,来体现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2.结合翻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总体结构。〖明确〗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3.我们先来分析总写部分(即§1),看看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
3、。① 首先以对偶句开篇,从天山相衬的大处(整体)着笔,写登舟远眺的总体感受,描写了一幅清秋季节的广阔景象,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舒展的心情(景中含情)。② 接着作者用两句记叙性的语句点明自己是乘兴游江,赏玩风景,故任凭小船随意飘荡,全不在意,明显地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心情,虽未直接描写人物形象,但似乎可以想见作者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并且从侧面体现了自然美景令人目不暇接。③ 虽说是“从流飘荡”,但并非毫无目的,总写部分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舟行的路线,表明作者是溯江而上【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并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概括富春江这一段游程的特点,
4、极尽其赞叹、倾倒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由此引发。4. 作者是如何进一步展开描写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奇丽山水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完成表格来分析分写部分(即§2、§3)。 总写分写山/水特点表达方式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异 水§2水皆……见底。游鱼……无碍。清(静态) 描 写视 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夸张、对比动静变化描写结合形成对比急湍……若奔。急(动态)对比、比喻 奇山§3夹岸……成峰。 高、奇描 写视觉运用想象,化静为动,拟人 虚实结合泉水……无绝。听觉以闹写静,对偶、排比鸢飞……忘反。抒情议论 产生联想,以抒心志,
5、排比、对比横柯……见日。描写视觉补充渲染,以景结情 表格补充说明:(1)§2分两个层次极力描写富春江水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A.第一层写水的静态,突出江水的清澈和深邃。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水的清和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通过具体事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从侧面体现水的清。 ②此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相辅相成的,惟有水清和水静,才能知道水深,才能看到“游鱼细石”;水中游鱼,水底细石,历历可见,水之清澈亦不言而喻。B.第二层写水的动态,突出江水的湍急。通过对比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江水迅急奔腾的气势。C.这一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反映出江水动静变
6、化的不同形态,而且全面展示了富春江水的特色【水势多变:有的地方江面开阔,江岸平缓;有的地方江面狭窄,江岸陡峭】,体现了江上风光的丰富多彩。D.(从写作技巧上讲,这样写能显示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气氛的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2)§3分四个层次极力描写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说明山之“奇”。A. 第一层写仰视所见的山势之高、之奇。【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的树木,可见山色之青葱;舟行江上,山形随着远近正侧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多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仿佛是活动的,因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
7、,而且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活力、非凡的气势。B.第二层分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① 作者转换角度,从视觉感受写山之奇——奇妙的音乐世界。② 作者这样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实际上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③(工整的骈语本身具有的语言形式的韵律美,更加强了所描写音响的天然韵律美。)C.第三层写作者通过沿江见闻而产生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的心志。① 作者触景生情,由观赏山水之美联想到关于仕途进退的人生态度的变化,认为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启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② 这一层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