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144021
大小:2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4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后反思海口二中陈跃文课后的第一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按照课前的设计和预测进行得比较顺利、流畅,学生参与积极,注意力和思维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教学的效果也达到了预期,这些不想多说,因为我最关注的问题是知识呈现顺序的调整和探究实验的改进是否成功,这是这节课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分析教材时个人感觉力臂概念出现得比较突兀,之后探究的猜想环节也因此带有强制的色彩,而探究时使用直杠杆而且在水平位置平衡,一是实验器材的特殊性到结论的普遍性上存在误导学生的嫌疑,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提高,二是进一步模糊了力臂的概念。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我主要进行了三个大的改变:1、概念引入在课
2、程开始,从金箍棒提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杠杆可以将力进行“放大”或“缩小”。由此不难总结出杠杆的本质:杠杆是对力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装置。然后,教材对杠杆的定义仅仅是一根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并没有阐述杠杆放大或缩小力的功能。2、思路点拨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相结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验发现,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生活经验提炼出杠杆的基本概念。在明确了杠杆的本质后,从生活经验跷跷板提炼出杠杆的特征,接着通过演示实验,通过学生生活经验设置阶梯,降低学生探究难度。通过问题,唤醒学生“力小(到支点的)距离大”,“力大到支点的距离小”的“感性认识(前认知)”,为学生实验过程中
3、调节杠杆的平衡做好铺垫,提供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到物理”的良好的意识。引导学生抓住跷跷板的主要特征将实际物体(研究对象)进行简化、抽象,对学生渗透研究方法的教育。分组小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杠杆的平衡除了和动力、阻力的大小有关,还与某个距离有关,进而使学生产生到底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还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的矛盾冲突。更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最初过程,也增强了探究的开放性,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继而通过演示实验“改变了点到点距离,力仍然能恢复到原来数据”在学生的矛盾冲突、思维碰撞、数据论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力臂概念后置,既有利于
4、学生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使力臂这一难点化于无形之中。3、注重分类思想的体现分类思想是根据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按照统一的标准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通过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类,促使其发散思维得到发展。将分类四星融入具体的物理教学中,通过灵活的比较事物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改变都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实验条件下,实验设计、测量技巧、数据分析、评估反思等各方面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对杠杆平衡条件这一重点问题和力臂概念这一难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当然,较大的改变也会再来较多的问题,加之
5、很多实验器材需要自己设计和改造,耗费了大量精力,所以很多细节的处理上还不够完善,很有必要整理记录一下,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1.课堂容量过大,很多环节限于时间安排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交流、展示的时间不够充分,练习检测题的数量也被最大程度的压缩了。考虑是否有必要拆分为两个课时,将杠杆分类放在第二课时,再加小制作等活动和较充分的练习检测,但又觉得拆分后第一课时的思维有种突然卡断的感觉,不够完整和流畅。2.器材的精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更深刻地思考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解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