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143401
大小:9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4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韩宏强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灰兔有x只,白兔只数比灰兔只数多。 白兔比灰兔多()只,白兔有()只。 (2)鸡有x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 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六(1)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共有多少
2、人?(2)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5人。航模组有多少人?(设计意图: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程讲授 (一)【例题1】出示例题场景: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照这样计算,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体重是爸爸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爸爸的体重是多少? 1.审题。 (1)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并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这三个分数的理解。 (三个分数对应的总
3、体分别是:①幼儿体重为“1”,体内水分所占份额;②成人体重为“1”,体内水分所占份额;③爸爸体重为“1”)(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每个分数对应的关系。(学生可以选用条形、线段或其他图形表示人数)(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得出数
4、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二)【例题2】出示情境图: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这一条件的理解。 (航模小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小组的人数多,多的人数相当于航模小组4等份中的1份。) (3)理解数量关系,试着独立画图表示两个小组的人数关系。(学生可以选用条形、线段或其他图形表示人数) 2.分析、解答。 (1)出示线
5、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直接得出数量关系: 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或者: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5)阅读课本,完成课本上的填空。(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3.改变例2。 出示:航模小组有20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美术小组有多
6、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只要改变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位置)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2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什么? (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交换后,仍然可以根据例2的数量关系列式) 教师:上面用方程解例2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统一,我们应该好好理解、掌握它。 4.再次改变例2。 出示:美术小组有24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少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2)改变方程,解方程。(设计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
7、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小结:关键是搞清哪两个量比较,谁多谁少,多或少了谁的几分之几。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根据条件列方程。 (1)小红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10元,正好比钢笔价格少,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白兔有450只,黑兔有多少只? (3)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白兔比黑兔多180只,黑兔有多少只? 2.根据所给方程口头编实际问题。(小组内交流); ;;(设计思路:课堂练习简洁、精练也富有针对性,避免了大量习题重复操练的情况了,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
8、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四、全课总结(略)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