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962625
大小: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越秀区初一地理公开课——《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等高线的判读是初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基础。本课时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薄弱,使用arcGIS软件辅助教学,运用立体模型代替传统的平面地图教授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以及概括规律的能力。通过立体地理模型,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接触和学习地理
2、,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立体模型,形成空间概念,达到更高的地理学习要求.本节特色l注意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力根据新课标(2011年版),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尽管课标上只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形部位只有三个,如果另外两个省略不讲的话,学生将不可能完全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及其有关的知识点。所以,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五个常见的地形部位及其等高线特征都是讲课的重点知识。在几种常见的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学生需要有清晰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传统的教学局
3、限于平面地图的教学,对于空间想象力薄弱的初中生来说,等高线地形图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同时也是教师要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用arcGIS软件制做出立体的山体模型,用模型作为辅助工具,讲授平面等高线地形图,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多次展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与立体模型之间的转换,如地形坡度陡缓的比较、五个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等。特别是地形部位中的山脊与山谷两个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不管是形状上还是数值的变化上都非常相似,所以山脊和山谷是本节课中最容易混淆的难点知识。通过立体模型的展示,同时
4、景观图、实物模型、文字描述等多层次转换,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山脊和山谷的弯曲部分凸向的区别,突破难点。立体模型的运用,将平面、抽象的知识用立体模型通俗化、简单化,达到难点知识简单教授、抽象概念直观教学的目的。l注重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的深化,两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必须注重与高中地理的有机联系。本节课中主要从以下三点体现了初中、高中地理的衔接。1、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使用地图的能力。整节课都注重学生看图、判图的培养。本节课被分为三个学习主题教授,学习主题一:海拔、相对高
5、度;学习主题二: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学习主题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三个学习主题的教授过程当中,充分利用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以景观图、实物模型辅助的等高线地形图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说话。如海拔、相对高度的教授过程中,展示图片,区别测量海拔、相对高度测量的起始面不同,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别。2、概括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地理教学的导向是“用”知识,而不是“记”知识。可是,初中地理作为高中地理的基础,学生学习过程中无可避免会遇到要熟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教授过程中要注意方法
6、的使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属于等值线判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它等值线图的绘制都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画出来的。作为初中课本中等值线图的代表,掌握和熟记这部分知识是判读所有等值线图的基础,所以教授等高线的特征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在这个知识点的教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等高线的特征,在课件上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设置与等高线特征有关的小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学生紧跟教师的引导,一步步概括出等高线的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知识点“填鸭式”地教授,也锻炼了学
7、生通过读图概括规律的能力。3、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非常大。如:水库和堤坝选址、确定饮水路线或输油路线、铁路公路选线、农业区划、工厂布局、确定河流方向等都与等高线地形图相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内知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讲授完五个常见的地形部位后,在练习题上假设情景,设置了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充当专家,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既巩固了新授课的知识点,又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本节不足之处在每次试讲过
8、程当中,针对每次上课过程发现的问题,都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课件、学案、教案。可是,作为刚踏上教坛的新人,每节课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次公开课过程当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几点不足之处。1、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够。如何活化课堂,师生互动,使学生紧跟教师步伐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整节课中,总体感觉是教师讲授知识点多,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机会较少;2、在授课过程当中,某些地方所用的教师术语不够专业。3、在某些学习知识点的转折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