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雾凇》的研读.doc

对教材《雾凇》的研读.doc

ID:49670405

大小:1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3

对教材《雾凇》的研读.doc_第1页
对教材《雾凇》的研读.doc_第2页
对教材《雾凇》的研读.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对教材《雾凇》的研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雾凇》的研读感悟《雾凇》一课时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简洁恰当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特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本课名为《雾凇》,但是文本中直接描写雾凇景色的句子并不多。全文只有三个自然段(这在苏教版中段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开头直接点明雾凇之美;接着写到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最后作者对自己所见发出赞叹。从文本的段落构成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寥寥数语感悟到吉林雾凇之美,而难点就是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为什么我要把感悟吉林雾凇之美

2、作为教学的重点呢?因为我个人认为,只有当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吉林雾凇的与众不同之美时,他们才会有探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欲望。所以说,本课教学突出重点是基础,学生才会有探究吉林雾凇是“精品中的精品”的原因!作为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首先不是考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而应该确定“教什么”的问题!因为精确而恰当的课时任务是一堂课成功的保证。(以往我们的公开课教学总是上的“头轻脚重”,很多老师更青睐于第二课时的教学,因为不能很好的研读“教什么”,要么上的来去匆匆,要么不敢关注学生,要么就是在“走教案”……这些现象我们教师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可见为每

3、一课时划分出科学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公开课教学成功的基础,更能显示出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能力。)因此,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疏通课文基础,以感悟雾凇之美为教学重点,注重一课一得,体现出“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育思想。在文本中描写雾凇之美的词句少而分散。(在第一段中有一句“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而第三段中也出现了“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这样描写雾凇奇观的词语。)针对文本的这种构成特点,我大胆打破了段的顺序,没有采用逐段讲解的方式,而是对文本进行了重新整合,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如果

4、在一堂课上把刚才找到的所有描写雾凇的词句都做讲解、赏析,就会让整堂课显得臃肿,拖泥带水,达不到“一课一得”的目的!在反复品味了这些个描写雾凇美景的句子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洁白晶莹”和“千姿百态”上!“洁白晶莹”给我们什么感觉?只是白吗?不是的!“晶莹”在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种内心的反复咀嚼,“洁白晶莹”的样子在我的脑海中才渐渐形象化!白的发出光泽,白的透亮,白的没有一点杂质才可以称之为“晶莹”呢!只有那些水晶、宝石、美玉……才可以用此“晶莹”!所以这个“洁白晶莹”就写出了吉林雾凇的主要特点,比之“银光闪烁”(只是抓住了“银”)要

5、有意境,比之“琼枝玉树”(只是抓住了“玉”)要更有想象的空间。“千姿百态”这个词就更绝了!区区四个字告诉我们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雾凇形态的变化,可见吉林雾凇被称之为“四大奇观”之首,不会单单因为它“洁白晶莹”,更在于它形态的千变万化!可惜的是,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这是作者的疏忽吗?我认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为我们解读文本留下了绝好的想象空间,更为学生留下了绝佳训练写作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曾经说过:“在最不经意的地方就会有最大的收获。”我想用在这里是最恰当的!我们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什么?如何才能

6、让自己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研读教材的方向在哪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能在课堂上扎实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这四种能力,那么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文本细读才是“有效研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