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277638
大小:73.3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2-29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主备人:杨雁昌第六单元备课新时代的儿童,在春天的雨露下,像盛开的花朵,愉快地生活,茁壮地成长。他们用鲜艳的红领巾,与明媚的春天、宽阔的大地组成了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感受生活的甜美和幸福,知道祖国的春天来之不易是本组教材的专题。“识字6”展现了几幅现实生活的美丽风景图,让孩子感受生活环境的美好。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是让学生了解“昨天”,让他们知道祖国的春天是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热爱、珍惜。课文《画家乡》是让学生感受“今天”,让他们知道伟大的祖
2、国是多么辽阔,是多么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自己家乡的热情。诗歌《快乐的节日》是让学生展望“明天”,让学生在珍视今天的同时,快快乐乐地拥抱更美好的明天。这是一组实施美育的好教材,我们应该凭借教材,让学生欣赏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抓住美的语言,获得美的享受;欣赏美的行为,培养美的情操。教学时,可借助本组导语,引导读目录,让孩子借助拼音浏览本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教材内容,并提示学生围绕“幸福生活”的专题,主动发现、收集有关材料。学完本组课文后,把这些材料展示给大家,看看谁的收获大。还
3、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唱歌比赛、绘画比赛,让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5课时。识字6教学目标1.认识“海、鸥”等14个生字。会“沙、海”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看图、学词及联系实际来识字。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字卡、彩笔、画纸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初读课文1.今天学习“识字6”。有谁发现“识字6”和前面的识字课有什么不一样?2.谁能用数
4、量词说说教室里的事物?3.今天要学的是哪些事物的数量词呢?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二、出示预习学案,认读词语,自主识字预习学案:1.读一读:文中写了哪些地方,描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2、画一画文中提到的景物。3.你会认生字卡片上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学生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集体交流预习学案。1、引导学生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把鼻韵母读准:滩、军、舰、帆、竿。(前鼻韵母)秧、塘、铜、领(后鼻韵母)2、分析字形结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字。自编谜语记字:每天都有水(海);干竹子(竿)偏旁联
5、想记字:海、滩、溪;舰;秧、稻;塘;鸥;(想想偏旁跟字意有什么关系)熟字加偏旁记字:铜(钅+同);领(令+页)3.熟读词语,记汉字。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同桌互相测试读。三、出示课堂检测,练习巩固,用汉字。课堂检测:(1)连线搭配词语。一只 军舰 一方 稻田 一群 石桥 一把 欢笑一艘 海鸥 一畦 秧苗 一道 飞鸟 一面 队旗一片 帆船 一块 鱼塘 一竿 小溪 一群 铜号一条 沙滩 一座 果园 一孔 翠竹 一片 “红领巾”(2)互对词语
6、。师生互对:老师说数量词,学生配上准确的词语。两两互对:一人说量词,一人说表示事物的词语。四、引导观察,写汉字。(1)静态观察:读字。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里的字,看清字形,找出关键笔画。如“竹”字左边是竖,右边是竖钩。(2)动态观察:看范写。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看清笔顺,如“海”字的右边最后三笔是“、一 、”。(3)体验观察:临字。学生照样子书写,特别注意老师提示的字。注意指导学生写好三点水,关键是把第二点写得靠外一些,三点的外沿呈一条弧线,不要把三点写在一条垂线上。(4)对比观察:品字。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
7、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汉字的笔画美(如“沙、海”)、结构美(如“桥”的木字旁末笔捺变点,“竹”左右各占一半,其余几个偏旁占三分之一,“军、苗”上窄下宽。)五、品读词语,想象感悟1.边读边想,感知数量词的表达方式。2.小组分节朗读比赛,看哪组读得最流利、最整齐。3.自己选喜欢的一节表演读,让大家体验喜爱之情。4.全文朗读。六、说画结合,拓展延伸1.选择给课文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中的一节配上插图。2.用数量词说事物,看谁说的多。(一只、一片、一艘、一条、一块、一座、一道、一群、一面、一把)3.选
8、用所说的数量词和事物说一句话。4.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它数量词。板书设计识字6海鸥 秧 竿 铜号 军舰 帆 稻 滩 塘 溪 领《吃水不忘挖井人》导学案教学目标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