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pdf

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pdf

ID:49235233

大小:281.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8

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pdf_第1页
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pdf_第2页
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pdf_第3页
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pdf_第4页
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48卷第2期·157·*“显性负效应的研究进展△贾南南李开济张换门秀丽吴静(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唐山063000)摘要显性负效应(dominantnegative,DN)是一种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负调节现象。有DN效应的分子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核酸;可由突变产生,也可自然存在。DN效应涉及配体、受体、转录因子、结构蛋白、酶、信号通路蛋白、离子通道等多种功能蛋白,并包括微卫星DNA扩增与蛋白质错误折叠等比较特殊的现象。DN效应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将就DN效应的作用机制、来源、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结合实例进行综述。关键词显性负效应;转录因子;微

2、卫星DNA扩增;蛋白质错误折叠中图分类号R363一、DN效应的作用机制首先以同源二聚配体AA与其同源二聚受体显性负效应(dominantnegative,DN)是一种生RR的相互作用为例,从亲和力的角度讨论经典DN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负调节现象。有DN效应的分子的分子机制。如果突变蛋白A'使同源二聚体AA'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核酸;可由突变产生,也可和A'A'失活,则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相比野生自然存在。最初的定义由IraHerskovitz针对显性负型个体仅有25%的二聚体活性,异常表型为显性突变(dominantnegativemutation,DNM)提出,作为(图1)。

3、而基因型为A/-的杂合子相比野生型个[1]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研究已克隆基因的功能。“显体有50%的活性。所以同一个基因的DN突变杂合性”是遗传学上一种能够显现出来的性质。多数的子比单纯的无效等位基因具有更严重的影响。而过野生型性状是显性的,突变型性状是隐性的。凡一表达A'会使由野生型组成的二聚体或寡聚体的比对等位基因中,因其中一个突变或丢失所致的另一例进一步降低,表型更差(图1)。个正常(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功能活性丧失,都称为显性负突变(DNM)。换言之,显性负突变即杂合[2]的突变产生了纯合突变的效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DN突变的基础上,更多分子被认为具有DN效应,主要是使用

4、选择性启动子、选择性剪接或选择性翻译起始位点产生的蛋白变异体。总的来说,DN效应分子一般满足以下条件:(1)野生型以寡聚体的方式发挥生理功能;(2)突变体(或变异体)可稳定表达;(3)突变体(或变异体)不影响寡聚体的形成;(4)突变体(或变异[3]体)与野生型形成的寡聚体功能降低。经典DN多以同源二聚体或多聚体形式发挥功能。以异源二聚体或多聚体形式发挥功能的基因,[4]图1同源二聚体DN效应的机制其DN效应为反式(trans-)DN。例如,杂合突变B'破坏了复合物A-B-C的功能,B'为“反式DN等位基因”。但如果杂合突变B'破坏了复合物A-(B-B)-C的功能,其中B-B同源二

5、聚体为关键元件,此类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477,81370918)资助课题应属于经典DN。△通讯作者jingwu26@126.com·158·生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48卷第2期(一)同源二聚配体DN效应的作用机制基因酸,可以是突变产生的,也可以是自然存在的。自然型为A/A'的杂合子仅可产生25%的正常二聚配体存在的DN分子主要是蛋白质,包括由正常基因表AA。正常单体的亲和力用亲和常数K表示。二聚达起到DN效应的蛋白,以及一系列蛋白变异体,分配体AA有两条臂可以与受体RR相互作用,具有别来自:(1)由选择性启动子或选择性剪接产生;2[5]较强的亲和常数(~K)。如果A

6、'无结合活性,(2)使用选择性翻译起始密码子;(3)翻译后修饰;仅一个单体有活性,则AA'的亲和常数接近K。与(4)蛋白质错误折叠;(5)蛋白水解处理产生的蛋白2K相比,K基本上意味着不结合。因此,当受体远变异体。远未饱和时,仅正常二聚配体AA可有效识别受体,正常基因表达起到反式DN效应的蛋白,目前而25%的活性不足以触发正常的反应或表型。随有一个新名称,microProtein(miP)。这类蛋白不一着二聚配体浓度的升高,受体逐渐被正常二聚配体定真的很小,而是作用与microRNA(miRNA)类似。AA饱和,取代异常二聚配体AA'和A'A'。则此DNmiRNA对mRNA起负调

7、节作用,而miP的靶分子需效应是蛋白浓度依赖性的,当受体远未饱和时有要形成同源/异源二聚体或多聚体发挥功能,miP与[4]DN效应。同时也说明,相同的DN突变可在不同其靶分子形成同型二聚体,但缺乏转录或DNA结合种属,甚至同一种属的不同组织具有不同表型:A/A'等功能域而发挥DN效应。DNA结合抑制因子(in-低表达组织或种属,突变为DN;A/A'高表达组织或hibitorofDNAbinding,Id)是最早发现的miP。Id[5]种属,突变为隐性。蛋白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