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230015
大小:4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8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复习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浮力的计算》——备战中考专项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悉四种常用的计算浮力的方法2、会根据提议选择适合的方法计算浮力3、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计算浮力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让学生体验用正确方法计算浮力所获得的成就感。二、过程与方法1、在系统复习计算浮力的四种方法时:学会归纳零散的知识和规律,学会辨别与分析,能选择合适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2、在分析典型题型的过程中,培养仔细审题,能快速找出题目核心字、词,并能梳理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系统的复习,小组合作,查漏补缺,培养合作
2、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自我剖析、反省。2、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把物理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互补的效果。教学重点:1.根据题意选择适当方法计算浮力.2.对阿基米德原理和平衡力法的应用。教学难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及公式变化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方法总结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乒乓球、弹簧测力计、橡皮泥、钩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把一个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浮起来了)引领学生简单的回顾浮力的概念。2、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松手,让
3、学生观察(钩码下沉)问:下沉的钩码是否受到浮力?(学生思考、回答)问:我们如何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以及它多大?学生小组讨论,发言。二、合作探究:找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并操作展示。大家一起总结出:称重法:F浮=G—F练习:一个物体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下,在空气中称时示数是4N,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是1N,则此物体收到的浮力为____N,如果物体继续下沉,受到的浮力___(选填“增大”、“减小”“不变”)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应用二力平衡的只是解决浮力问题。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F浮=G。练习:1、假设:乒乓
4、球的重力是0.9N,他漂浮在水面上,求浮力?2、同一个物体在甲液体中漂浮,在乙液体中悬浮,它收到的浮力大小。3、一艘观光艇上坐有7个人在游行,观光艇的质量为m1,人的平均质量为m2,求观光艇受到的浮力?组织学生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典型例题:一个正方体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0.5N,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0.3N,则该正方体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学生口答,并说出解题关键)点拨: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压力差法常常适合于已知压力、压强时求浮
5、力的情景。学生分组简单复利阿基米德原理,老师再引导重点分析、突破。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典型例题:1、在下列各图中,已知V甲=V乙=V丙,比较它们所受浮力大小甲乙水酒精甲乙甲乙丙2、如下各图中,体积相同的两实心球,ρ铜>ρ铝铜铝3、把一个石块放入到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了100g水,求石块受到的浮力。4、一个石块体积为20cm3浸没在水中,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学生板演并说出解题关键,师生共同点评)点拨:阿基米德原理适合已知排开液体体积、质量或者全部浸没时给出物体体积的情景,同时阿基米
6、德原理还适合于气体。升华:1、 由公式F浮=G排=ρ液gV排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只与ρ液和V排有关;而与物体体积、物体形状、物体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和面积无关。实践活动:老师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学生把同样大小的一块橡皮泥捏成船放入水中,观察,试着在船上放几个粉笔头,学生在观察,并思考。2、V排与V物的关系:切不可盲目认为V排=V物,浸没时V排=V浸=V物;部分浸入时V排=V浸<V物变式练习:一个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0.2N,求石块的体积。(学生板演并说出解题关键
7、,师生共同点评)点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还可以变形求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中考题型强化:有一石块,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示数为14N,浸没在水中称弹簧秤示数为4N。求老师不要把要求解的量,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仔细读题,把握核心词,按照前面几个小题的练习,猜测要求解的量,并说清解题思路,然后老师再展示,大家查漏补缺,及时鼓励,培养自信心。三、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四、巩固练习:用合适的方法计算浮力。五、板书设计:浮力的计算方法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2、称重法:F浮=G—F3、阿基米德原理:F
8、浮=G排=m排g=ρ液gV排4、平衡力法:F浮=G物教学反思:浮力复习课是对浮力整章内容的知识回顾、梳理和提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贮存和提取的方法。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并扎实巩固。整合所有要复习的内容,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流程是:知识回顾―框架建立―知识应用―例题精选―课堂练习―课后巩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