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187492
大小:1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9
《新建构建数学教学新课堂文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数学新课堂光谷三小尹国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动脑、动口、动手的课堂实践活动,构建数学新课堂。一、角色转换,激发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测以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他们从信息的被接受者
2、变为主动参与者。讲授新知识前,师生调换角色,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老师:如何来讲授这些内容学生才能理解?让学生学会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设想自己是老师,如何来讲解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什么?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做法很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弄清什么叫小数?小数该怎样读怎样写?有的说:要懂得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这些“小老师”发言后,我加以归纳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同学们会针对这些要点去预习课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激发
3、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并找来适量的沙子,上课时我启发学生动手操作,怎样才能把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来。先看实验步骤:(一)先把准备好的圆锥体和圆柱体拿出来,检查是否等底等高;(二)然后把沙子倒进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看看倒几次刚好装满;(三)根据这
4、种情况能否推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对此实验个个兴趣盎然,认真操作,生动有趣。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把圆柱体内的沙子倒了3次刚好装满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内。且发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于是学生很自然地推出:圆锥的体积=1/3×圆柱体积,即V锥=1/3sh。通过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还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三、质疑问难,培养探索精神 质疑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动状态的外部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呈现,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探求知识,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
5、疑,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中讲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时,我让学生去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一番思考后,有学生问:为什么要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0”为什么要除外?“相同的数”指哪些数?这些问题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答,最后达成一致认识。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思维能力。四、合作交流,训练学生思维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6、的互助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同学之间能互相启发,每个同学都可在讨论过程中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汇报的学生又要把本组的意见加以综合,加以条理性,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在教学中,知识的重难点、建立概念、理解算理等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把准备好的圆纸筒拿出来,各组内的同学合作想办法,看哪一组最快把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推理出来。任务布置下去,各小组的同学有的在商量拼剪方法,有的在细心地拼剪,有的在讨论怎样才能完整复述推理过
7、程。然后我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发言,说说推理过程和收获。学生经过小组内的交流总结,发言的同学都能把本组的推理方法和结果有条理叙述出来。学生在各小组合作交流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自己想办法解决,因而时时处处迸发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数学新课堂。2007年4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