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097987
大小:168.6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2-28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密度计的工作原理。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轮船、潜水艇、气球和密度计的工作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会应用收集资料,认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以实验为基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
2、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工具水槽、乒乓球、密度计、托盘天平、砝码、烧杯、石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潜水艇的照片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用一段潜水艇海战的电影视频。紧接着引出问题:潜水艇是如何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设计意图:向学生展示我国的近代科学,让学生理解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进行新课知识点一:物体的浮沉状态A
3、BCD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观察上图,明确物体的浮沉状态。【结论】四种状态定义上浮:浸没中液体中的物体上升的过程。下沉: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向下运动的过程。悬浮: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可以停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的状态。漂浮:物体静止在液面上,且有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状态。【点拨】悬浮和漂浮是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最后结果是漂浮在液面。(设计意图:明确物体在液体中的四种状态的定义,为下一步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做好知识准备。)知识点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
4、同的物体放到液体中会有不同的状态?(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从而打下引导学生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角度,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处于漂浮和悬浮这两种状态时,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对处于这两种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得出物体处于漂浮和悬浮状态时受力条件。【结论】漂浮条件:F浮=G悬浮条件:F浮=G2、物体的下沉与上浮是动态过程,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的受力问题:(1)探究下沉的条件:用细绳拉着一块小铁块,让铁
5、块在水中静止,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将绳子剪断,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出物体下沉条件。【结论】下沉条件:F浮G(设计意图:通过受力分析和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将抽象的情境清晰的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点拨】教师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和重力的表达式,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对于实心物体【总结】师生共同总结,物体浮
6、沉状态下的异同,共同总结(表格如下)(注:物体为实心物体)(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点拨和师生总结,使学生理解通过比较密度也可以确定物体知识点三:浮力的应用的浮沉状态,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系统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与教师共同总结并记忆浮沉状态下的异同。【导语】液体和空气都有浮力,那么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呢?【引导】钢铁的密度比水大所以铁块会在水中下沉,可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呢?(引导学生做浮橡皮泥实验)【总结】将橡皮泥做成空心,虽然重力没有变化,但增大了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也就增大了浮力,使浮
7、力等于重力,橡皮泥即可漂浮在液面,而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点拨】轮船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演示实验】自制潜水艇模型:取一只大试管,用一个钻有两个小孔的橡皮塞塞紧管口,在两个小孔中各插入一根短玻璃管,并在玻璃管上各分别接上一根长度适当的软胶管,其中一根胶管和注射器相连,另一根胶管只需当试管水平浮在水面时,管口能没在水面以下即可。为使试管能水平浮在水面,可在试管的底度绕几圈铁丝,作为配重,使它平衡。将试管放入大玻璃水槽内,使它水平浮于水面。【展示图片】【提出问题】通过自制潜水艇模型实验
8、,结合潜水艇的结构和物体浮沉条件,能否解释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总结】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达到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从而实现上浮、下潜和悬浮的。(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将规律教学导入应用阶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