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义务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海燕_教案1.doc

语文版义务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海燕_教案1.doc

ID:49057862

大小:8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8

语文版义务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海燕_教案1.doc_第1页
语文版义务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海燕_教案1.doc_第2页
语文版义务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海燕_教案1.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义务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海燕_教案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海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教师简介文章和作者的一些情况后,以自己的朗读为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阅读其他与本课有关联的课外材料(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感情。2.通过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2.难点: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并将其

2、想象成是家乡的那只小燕子,从中理解作者的乡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给学生印发关于燕子及有关的教学资料。2.学生准备:学生课下朗读课文,查阅关于作者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3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1.部分学生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力争讲述带有感情,有自己独特的感受。2.结合自己的

3、经历,初步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3.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4.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感知。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1.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2.朗读课文的具体段落,深入体会作者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从而体会作者思念故乡,心系祖国的真挚、深沉的情感。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4、可以从外形、活动背景、飞翔姿态和休憩等方面去找。)三、本课小结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板书设计】海燕郑振铎家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思念故乡,心系祖国【第二课时】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3/3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2.老师发放课外补

5、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2.学生阅读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并结合本课深入思考前面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作者思念故乡,心系祖国的真挚、深沉的情感。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短文写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回忆、讨论,先做口头发言,然后再整理成书面文章。四、本课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

6、,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教学反思】授郑振铎写的《海燕》一课,发现题目是“海燕”而文章中却描写了“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两种燕子,于是我这样问学生:昨天我给出版社发了一个电子邮件,建议他们把课文的题目改成《故乡的燕子和海燕》,你们说出版社会怎样回答我?学生纷纷起来回答,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这一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