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002586
大小:3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6
《朗读教学的调控艺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朗读教学的调控艺术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学语文就要朗读。因为对于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朗读对于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它比之于默读在培养语感方面更有独特的功能。朗读还有调节气氛的作用,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令人荡气回肠,忘乎所以。因此,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自然应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成功的朗读课堂训练,重在深刻理解课文含义,激起情感共鸣,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在由“无声”变为“有声”的外显过程中,无疑融入了读者的理解、评价和鉴赏,赋予课文的是新的艺术生命。教师对
2、这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朗读活动的指导,本身就应当是更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指导不得法,不仅培养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好的朗读习惯,影响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言的内化吸收。下面,我以教学实践为例,从读通、读懂、读好诸方面谈谈朗读指导中的调控艺术。一、读通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一贯要求。新课标由其重视读,“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把
3、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最基本的要求。1、加强初读,延迟开讲。我们要认清初读的综合性训练功能,留出充分的时间,作好耐心的指导,要在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上下功夫,保证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落在实处。很多教师不重视初读,认为无关紧要,匆匆走过场,使学生的初读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也轻视初读,马马虎虎,认为读通读不通无所谓。从而使读通课文失去了训练的意义。初读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无疑是教师后面准备了大量讲的内容,担心讲不完,影响进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读通课文也许比讲的某些内容还重要。一位
4、教师上四年级的一篇常识性课文——《新型玻璃》。请一位女学生读第一段。她第一次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时,把句子读破了。老师耐心地指导她,充满期待地鼓励她,终于第八次时,她把这个句子读通顺了。这个第八次,不仅对她,对全班同学都是难忘的。他们从中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更学到了一种认真踏实、锲而不舍的作风。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是值得的。张田若先生就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如果缺少耐心,朗读训练也就不存在了。2、抓住难点,解剖指导。虽然每位学生读通课文的基本功各不相同,但课文
5、中有些句子由于比较长,或字音拗口,以及其他原因比较难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构成了一个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时应针对这些症结所在,给予指导,扫除障碍,帮助学生科学高效地实现由辨认书面符号到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的这一过程。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里作客。”句子较长。老师就采取措施,用投影打出句子,引导学生画出两个人名,两个国家的名字,并分别读顺,尤其是“斯蒂芬.茨威格”,多读几遍。再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学生就能轻松地读顺这句话了。老师教读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
6、《麻雀》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句子虽不长,但其中“扎煞起”几个字读起来不顺口。教师就带领学生把“扎煞起”几个音多读几遍,读顺读熟。再读这句话也就不难读了。1、互听互评,整体提高。学生默读,是看不出读通与否的,必须读出声来,才能发现问题,得到纠正和提高。如果请部分学生站起来读,训练面太窄,大多数学生沦为老听众,整体而言,效益是低的。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方式,让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人人动口。互听互评是一个比较好的形式,学生自愿组合,三三两两,你读我评,我读你评,积极性较高。其中一些基础好的,带动了基础差的,起
7、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带示范作用。教师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群里,听一听,评一评,也示范读几句。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一位教师请一个叫“何超”的二年级学生读《少年王勃》中的一段。他把“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读成了“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丢了。这位老师没有责怪他,激励他说:“何超,只要你掌握正确的停顿方法,再努力地练习读书,何愁超不过别人。”把“何”和“超”说得特别重。这位学生受到了鼓舞,课间休息时,居然一个人坐在位子上练习读书。有了这份认真投入的劲头,读通课文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了。反
8、之,如果老师不重视学生初读课文,不善于点拨和鼓励,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过不了“读通”课文这一关。一、读懂课文朗读和理解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读懂,即对文章重点之处,疑难之处,精妙之处达到领悟的程度。学生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就能通过他的朗读表达出来,即“以读见悟”。中国语言讲究意趣和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