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66562
大小:3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2-26
《农村学校学困生问之拙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村学校学困生问题之拙见堰塘乡中心完小罗林森摘要:“学困生”又叫“后进生”,有的老师干脆就叫“差生”。这种学生,如果老师能有效地使之转化,那就是迟开的花朵。如果转化的方法不当,那却是未开则谢的蓓蕾。人们就难以看到其鲜艳和闻到其芳香了。因此学困生特别需要老师的关注,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而农村学校的学困生的人数更多,所占的比例更大,存在的问题更复杂。那么农村学校的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究竟有哪些?怎样才能有效地转化农村学校的学困生呢?因此本人特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农村学校学困生的有关问题。一、引言在几十年来的教
2、学生涯中,本人经常与同仁们一起谈论自己所教的学生的一些情况,其中谈的最多的是有关学困生的问题,也经常听到老师们所谈的话题中也特别关注学困生,在九十年代以前,老师把学困生叫做“差生”,认为其差生就是与生俱来的差,是朽木不可雕也。在2000年左右有关专家把学困生美其名叫做“后进生”,但大多数学困生,读完阶段性年级后走向社会时都没有得以后进,这是因为大多数老师都没有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学困生转化方法来。到现在大多数老师都还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转化学困生上,大多数老师自己都没有信心。他们除了排挤学困生外,还采取
3、种种严厉的管教方法更有甚的,有的老师动辄就打,有的不敢打学生,就来讽刺挖苦,背地里还大发雷霆,大骂学生怎么怎么笨、如何如何地差,7却不知道这只是百害无一益。根据我几十年来对学困生的观察、了解。其实学困生的亮点也很多,他们除了语数等少数几门学科较差外,他们不乏其他学科是较优秀的,并且还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比如,有的学困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往往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能为集体争得荣誉,有的学困生还特别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特别热情、坦诚,而且特别有正义性,同学和老师找他帮忙,他们十分乐
4、意接受,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有的学困生比一些我们认为是好学生的学生还要懂人情味,还要有礼貌,他们的性格比较活泼,他们的心胸比较宽广,从不记老师和同学的过失,这部分学生与老师分别后,对老师最有礼貌,每每碰到老师,比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对老师还要尊敬得多。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出了社会,他们的独立生活比较强,很快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学困生不是什么废品,更不是什么朽木不可雕也,而是可塑性十分强的有用之材。二、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农村学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教材的编写过分城市化目前
5、教材的版本突出了城市化的一些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脱离了农村孩子的认知领域,不是农村的孩子不聪明,不懂事。而是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农村孩子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农村老师要用活教材,教活教材,不要死搬教材,死教教材,要善于捕捉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有效地科学地整合教材,这样,学生才能吸收所学的知识。72、办学条件的不公平性也是一大因素农村学校往往处在较边远的山区地方,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而简陋,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完全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十分紧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思想老化,并且一个老师还要上
6、好几门主课程,甚至几个班。这种现象,应该像一头老牛同时拉着几辆破车前进,这谈何容易!3、社会与家庭的因素边远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文化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未能与城市教育同步发展。国家重视农村教育的程度和力度永远跟不上整体教育发展的步伐,并且大多数家长因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很重视,很多家长就宁“望子成龙”之心都没有。他们对子女求学成才没有信心,他们只顾干活、打工、找钱、养家糊口。几乎未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辅导。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之中,农村留守儿童这支童
7、子军的队伍也逐渐增多。农村学校大半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其生活都无法正常料理,更谈不上学习方面的辅导了。因此学困生这支队伍,目前最庞大。4、教学导向和老师的因素农村学校的财力非常差,设施落后。老师的待遇很差,很难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教师除了应付上级有关考试、考核、检查及惩罚外,无任何创新意识和工作激情。教师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经济地位,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教师不是在真空中生活,要广泛接触社会,7教师总还有上看、下看、左顾右盼的自由吧。总是爱横向纵向地
8、比。因此,即使有激情燃烧的火苗,也会很快就熄灭了。我们不难想象,此情此境的农村学校还能留得住优秀的教师吗?教学资源无法优化,教师难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长期以来各级管理部门,衡量教师的优秀与否是以学生的所谓主科的分数而定论,教师只能长期笼罩在“分数”的阴影之中。有人提出求这个阴影空间的体积有多大。其答案是教师的一身。教师势无力微,哪能冲出那些机械量化的条条、框框、套套之外呢?教师哪来的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所教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有创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