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118701
大小:432.31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5-07
《复习最常见的三种力.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习最常见的三种力一、力的一般知识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前一个物体叫物体,后一个物体叫物体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即施力物体在对受力物体的同时,也受到受力物体对它施加的的作用。这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的(即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作用相互施力受力施力力相对3、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牛顿牛N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实验室里常用来测量力的大小。测力计弹簧测力计5、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发生形变运动状态6、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7、力的示意图: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箭头表示力的;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8、力的分类:
2、常见的力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力的性质分类,如弹力、重力、摩擦力等;一是根据力的效果分类,如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1、物体的形变包括改变(拉伸、压缩或弯曲)和改变(气球膨胀)。形状体积2、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的大小)和两个方面。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二、物体的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3、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下列三种情况:一是指只有改变(运动方向不变)二是指只有改变(运动快慢不变)三是指和同时改变运动快慢运动方向运动快慢运动方向4、运动快慢(速度的大小)的改变是下列四种情况:一是物体由变(速度由0增大到某一数值);二是物体由变(速度由某一数值变为0);三是物体运动得越来越(速度
3、越来越大);四是物体运动得越来越(速度越来越小)。静止运动运动静止快慢5、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有状态和状态,这两种状态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静止平衡状态弹力一、弹性和塑性(力学性质):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二、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物体变形后可以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塑性弹性形变塑性形变三、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弹力的表现: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弹性形变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原理:作
4、用:实际上,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2)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6)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3)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重力一、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的。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的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吸引地球附近固体液体气体三、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
5、=mgG—重力—牛(N)g=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四、重力的公式m—质量—千克(kg)g=9.8N/kg五、重力的方向是的。竖直向下六、重力的作用点叫做.在此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叫法。重心等效说明: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如圆环的重心在圆心,而不在圆环上。摩擦力一、产生摩擦力的条件:1.两个物体互相,2、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相对运动,二.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接触且有压力要发生相反三、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四、摩擦的分类1、静摩擦2、滑动摩擦3、滚动摩擦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和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6、1、压力时,接触面越,摩擦力越大。2、一定时,越大,摩擦力。实际上,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一定)时,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一定粗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正比越大六、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压力——自行车的车闸3、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汽车紧急刹车后,车轮由滚动变为滑动,在地上打滑。七、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加润滑油加气垫——气垫船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磁悬浮列车2、使接触面光滑——冰壶运动3、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4、使接触面分离1、减小压力八、实验:研究滑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所用的主要方法是法,2、在实验中,从弹簧测力计
7、上直接读出的示数表示力的大小,利用的条件间接求出滑动摩擦力。3、注意事项:实验中要使木块在方向做运动。因为只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才是,大小。控制变量法拉二力平衡水平匀速直线二力平衡相等《助学》33页知识点二第1题——转换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