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ID:47911421

大小:4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0-24

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_第1页
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_第2页
资源描述:

《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摘耍]H的:观察中药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益肾降浊方灌肠。结果:98例显效65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82%。结论:益肾降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有较好疗效。[关键词]益肾降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673-7210(2008)08(c)-101-01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都可以

2、导致CRF。CRF的慢性病程一旦开始,不能逆转也不能停止,治疗的思路主要在于如何延缓肾衰进展的速度。探讨更多更新的CRF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共识。本文就白拟屮药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作一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3〜2006年在我院肾病科收治的180例CRF患者,无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均存在血肌酹(SCr)的升高和明确的原发病诊断,符合CRF的诊断标准[1]。其中氮质血症期(SCr135〜450umol/L)76例,肾衰竭期(SCr450-707umol/L)60例,尿毒症期(SCr>707umol/L)34例,原发病按照数量依次为慢

3、性肾小球肾炎64例、糖尿病肾病55例、高血压肾病23例,其他38例(包含梗阻性肾病、多囊肾、肾血管疾病等)。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平均年龄(55±11.5)岁,平均病程(44±37.0)个月;治疗组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平均年龄(53±12.2)岁,平均病程(46±34.0)个月。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而比较无统计学差升。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了一般饮食与药物控制,低盐低脂低蛋口饮食(血液透析者未作低蛋口要求),控制血压、血糖,纠正贫血,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SCr>450Unu)l患者均未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

4、,SCr>707umol患者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组在此棊础上增加中约益肾降浊方保留灌肠。方药组成:大黄15g、锻牡蛎15g、丹参15g、川茸12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20go偏气虚者加党参12g、黄罠15g,偏血虚者加当归12g、白芍15g,偏阳虚者加炮附子12g,里热盛者大黄改18g,加连翘12go具体方法:将方药浓煎取汁250ml,保昭灌肠,嘱患者尽量保留30〜60min,每LI1次。1.3观察方法以治疗3个月作为观察周期。所有患者开始治疗后每2周测定1次SCr,其中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SCr的测定应距最后一•次血液透析2d或以上,每月测定1次

5、血糖、血脂、肝功能、电解质、血常规。以血肌酹的下降幅度和下降绝对值作为评价指标。1.4疗效标准参照1987年全国肾衰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拟定的标准。显效:SCr下降30%以上(含30%)和(或)200nmol以上(含200nmol),患者精神体力明显改善;有效:SO下降20%以上(含20%)和(或)100umol以上(含100nmol),®者精神体力有改善;无效:SCrT降V10%和V100umol,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变化。2结果对照组显效38例(46.34%),冇效27例(32.93%),无效17例(20.73%),总冇效率79.27%。治疗组显效65例(

6、66.33%),有效24例(24.49%),无效9例(9.18%),总有效率90.82%o两组总冇效率比较冇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o3讨论慢性肾衰竭多属中医学“关格”、“水肿”、“溺痔”、“虚劳”等范畴。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为其特征。患者大都久病致虚,因虚致实,实邪伤正,最终标木虚实互为因果,致使病悄迁延难治。治疗应以健脾补肾、祛湿化浊、活血化瘀为法。本方中大黄清热活血、泻下化浊,《本经》言其能“推陈致新”,用以为君,现代研究中有关大黄延缓肾衰进展的报道也不胜枚举[2,3]。锻牡蛎收敛固涩,少药用炭、氧化淀粉等药物相类

7、,用以为臣。大黄与牡蛎和伍,泻下与收敛并举,共收排毒降浊之效。丹参微寒、川芦辛温,共为佐药,活血化瘀,蒲公英、口花蛇舌草清里热、化瘀毒。全方共收益肾降浊之效,有效延缓肾衰的进展。木方采用肓肠给药,因为肓•肠周围有丰富的动静脉和淋巴从,直肠黏膜冇很强的吸收功能。药物通过肠黏膜直接吸收,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血药浓度;同吋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中医学理论中,大肠(结肠与直肠)与肺相表里,“肺朝百脉”,约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洒陈于五脏六腑,同时人肠、小肠、膀胱同居下焦,肾主水液,开窍于前后二阴,从而为直肠

8、给药治疗肾衰竭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中药灌肠,国内也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