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ID:47860556

大小:160.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2-03

《中国教育史》课件_第1页
《中国教育史》课件_第2页
《中国教育史》课件_第3页
《中国教育史》课件_第4页
《中国教育史》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教育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寓于生产劳动之中,教育内容是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模仿的方式来传递经验。二、学校的萌芽原始社会末期(黄帝至尧、舜、禹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开始出现一些萌芽状态的学校:“成均,五帝之学。”(《周礼·春官·宗伯》)——郑玄认为成均以“乐教为主”。“米廪,有虞氏之庠也。”(《礼记·明堂位》)——庠的主要教育内容是敬老慈幼。三、原始社

2、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2、教育寓于生产劳动之中;3、教育内容是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4、教育的形式简单、原始:口耳相传和模仿。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军事教育是夏序的重要教育内容;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以乐教为主;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①习礼、习武: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②进行读、写、算的教学。二、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

3、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和小学两级。——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学记》中记载有塾、庠、序等。2、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礼”是大学中

4、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乐修内,礼修外。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3、西周学校教育的明显特点:“学在官府”,具体表现形式:官师不分,政教合一。主要原因:“官守学术”——奴隶主贵族垄断了所有的文化和教育。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页脚....一、经济上,伴随着以铁

5、器和牛耕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小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是公田制度的破坏和实物地租的兴起。二、政治上,出现了王权衰落,诸侯纷争,卿大夫专政以至“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三、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和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的新变化。1、学术文化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2、士阶层崛起:“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用士养士”之风盛行。稷下学宫:齐国君主为延揽人才而设,实际上为各家各派的学者提供了自由讲学的论坛。荀子曾游学于稷下学宫,被尊称为“最为老师”,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3、私人讲学之

6、风盛行: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其首创者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孔子时代的一批教育家,而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孔子创办私学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繁荣,各家各派的学者纷纷创办私学,促成了私学的兴盛,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儒、墨两家在战国时并称为“显学”。此后,私学在我国历史上一直绵延不绝,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春秋末期鲁国人,出身于平民阶层。勤奋好学,通晓六经

7、六艺,“三十而立”。创办私学,一生从教长达四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仕途不得志。《论语》是孔门教学的实录。二、哲学政治思想简介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为人、处世、治国的最高标准。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克己复礼为仁:用中庸的方法将仁和礼结合起来,提倡一种有差等的爱(仁爱):尊尊、亲亲、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一)论教育的社会作用:1、“庶富教”的思想:把人口、财富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根本要素,肯定了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

8、作用。“先富后教”的思想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2、“德治”思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认识到教育具有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即教育能够“感化人心”。(二)论教育对人性培养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人的本性;习,习染。肯定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思想使其人性论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四、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有教无类”:类:按照政治地位对人所做的区分。意义:扩大了教育对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