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朴志贤教授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医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朴志贤教授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摘要】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治疗棘手,疗效较差。朴志贤教授结合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和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清利湿热、解毒化瘀、凉血祛风之法治疗肾性蛋白尿,收到良好疗效。【关键词】肾性蛋白尿/中医药疗法;清热利湿法/临床应用;凉血祛风法/临床应用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棘手的临床表现之一,治疗困难,疗效较差。导师朴志贤教授从事肾病内科临床、科研、教学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善用清利湿热、解毒化瘀、凉血祛风之法治疗肾性蛋白尿,疗效显著。兹举例介绍于后。1病案举例刘某,女,55岁。于2005年3月3日初诊。主诉:反复
2、尿中蛋白、潜血2年,伴有尿赤便干,心烦,口渴。尿常规:ELD,PRO,RBC590.10.uL;血尿定位提示肾小球性血尿占80%。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初诊: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属热毒内蕴,阴虚内热。治宜清热利湿、凉血祛风。处方:土茯苓25g,白茅根25g,侧柏叶15g,大蓟、小蓟各25g,茜草15g,仙鹤草15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鱼腥草20旨马齿范20旨黄柏15创黄连15创蝉蜕20创日1剂,地龙20g,益母草15g,车前子15g,水煎取汁200ml,早晩分服。1周后复诊,尿常规:ELD,PRO+,RBC69.30.uL,有效,守方继服
3、1周。三诊,尿常规:BLD,PRO,RBC206.40.uL,蓄15g,瞿麦WBC127.30.uL,因合并尿路感染于上方中加入15g,水煎服,日服4次。服药1周后复查尿常规BLD,PRO+,RBC45.30.uLo后以初诊方为主,辨证加减口服近3个月。2005年5月26日复查尿常规BLD,RBC118.20.uL,尿蛋白消失,考虑患者现以镜下血尿为主,故在原治法不变的基础上,更方: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自鱼腥草20g,马齿觅20自白头翁20g,黄柏15g,黄连15g,牡丹皮15g,梔子15g,茯苓25g,泽泻15g,白术10g,甘草10go日1
4、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口服15d,复诊,自述伤风感冒,发热咳嗽,复查尿常规bld,pro,RBC109.9.UL,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激发机体免疫反应,诱发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加重,再次以初诊处方为主,口服近1月余,复查尿常规PRO+,余未见异常,后继服上方(辨证加减)近2个月,2005年10月10日尿常规恢复正常,后又连续3周复查尿常规均未见异常。2体会2.1蛋白尿在中医范畴中尚无恰当的病名,探讨蛋白尿现多从精的生成异常外泄来理解。在蛋白尿形成的病机演变中肺、脾、肾三脏虚弱是关键,但邪气的留滞对该病的影响不容忽视。就邪气而言,最主要的有水湿、
5、湿热、瘀血。水湿内停常有寒化、热化之势,寒化则为寒湿,热化则为湿热。蛋白尿形成过程中,湿热较多见,其原因有:①蛋白尿的形成多有一个演变过程,故病程较长,湿郁日久,易从热化,而成湿热。②患者因脏器虚损,正气不足,易反复感染。所谓感染,即属中医湿热或热毒。③久用助阳生热之品,有助湿郁化热之弊,故湿热内蕴也贯穿于蛋白尿的演变过程。湿热内蕴,则壅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导致精微下泄而致蛋白尿。2.2古代医家对人体精微(即蛋白)自尿中泄漏,以扶正为主,结合祛邪,常用清补相兼、清上固下、补中升提、通补任督等中医之法。导师结合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和
6、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清利湿热、解毒化瘀、凉血祛风之法,方用土茯苓、白茅根、大小蓟、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鱼腥草、蝉蜕、地龙、虎杖、黄柏、梔子、益母草、甘草等,达到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益气补中之效。2.3方中土茯苓、白茅根清热解毒,除湿利尿,大小蓟散瘀解毒、凉血止血,共为君药;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鱼腥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蝉蜕、地龙清热结、利水道,共为臣药;虎杖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黄柏、梔子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为佐药;益母草活血利水,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共为使药。诸药合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对蛋白尿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7、。水肿不消者,加猪苓,健脾益气利湿,利水而不伤阴[1、2]o2.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白茅根、大小蓟、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鱼腥草、虎杖、黄柏不但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也可以通过激发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组织损伤;益母草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蝉蜕、地龙均有抗过敏、抗组织胺、消除抗原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利于减少有变态反应性病理变化的慢性肾炎的尿蛋白排出。诸药合用,可达到修复肾脏,改善肾脏血液供应,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肾小管的滤过功能。2.5慢性肾
8、小球肾炎的发病多与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及尿路的排泌等病理变化有关,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肾小球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