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合物理因子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综合物理因子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疗效观察【关键词】综合物理因子;膝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41-02膝关节滑膜炎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膝关节受到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刺激时引起滑膜损伤,破裂产生膝关节腔内积血或积液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可引起膝关节肿痛,关节活动不灵,长期不愈会造成患者行走困难,最终导致膝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早期有效的治疗对减缓病变的发展降低致残率及改善关节功能有重要意义,我院采用综合物理因子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来我
2、院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二组,其中治疗组108例,男46例,女6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5±5)病程1-7年,对照组102例,男45例,女57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5±8)岁,病程1-8年,所有患者均排除恶性肿瘤,结核,心脏冠状动脉无支架,心脏未安装起搏器。1.2诊断标准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受限,局部发热或皮肤暗红,压痛明显或浮髏试验阳性,如关节肿胀严重,膝关节穿刺检查急性发作者有血性液体,镜检见大量白红细胞,经检验未见脓细胞,细菌培养为阴性,排除感染性关节炎和肿瘤,即可做出明确诊断。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综合物理因子治疗1.3.1超短
3、波疗法采用上海产80型超短波治疗机,波长7.37mm,频率40.68MH2,最大输出功率250w,电极面积22cmX15cm,治疗电极患部对置,间隙2-3cm,急性关节腔积液的患者,无热量,时间7分钟,待积液吸收后给予温热量,时间逐渐增加至15分钟,慢性关节腔积液的患者温热量,时间10-20分钟,每H—次,15-20天为一疗程。1.3.2脉冲磁疗法采用北京产脉冲磁治疗仪MC-B型,两电极置于病变关节处,选择点阵,频率20,强度1,时间7-15分钟,日一次,15-20天为一疗程。以上两种物理因子同时治疗,待关节腔积液吸收,肿胀消失后再增加中频电疗法。1.3.3中频电疗法采用国产II
4、L-Y型电脑中频治疗仪,频率2000MZ,电极片圆形直径约5cm,隔湿棉布垫,并置于病变关节处,外加塑料布及沙袋固定,患者耐受量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15-20天为一疗程。上述三种物理因子综合治疗一个疗程后如未完全治愈间隔10天,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1.3.4对照组选用口服夯双氯芬酸钠,滑膜炎冲剂口服,15天一疗程。1.4观察指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计分,记录治疗疗程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和膝关节肿胀程度,并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并做记录。1.5疗效判定依据VAS加权计算方法对疗效进行评估,VAS加权值二(A-B)/AX100,(A二用药前VAS评分,B二用药后
5、VAS评分)。临床治愈,VAS加权值?75%,关节肿胀消失,与对侧正常膝关节肿胀一致。显效,VAS加权值为50%-75%,关节肿胀明显减轻,与对侧正常膝关节周经基木一致。有效,VAS加权值为25%-50%,关节肿胀明显减轻,较对侧正常膝关节周径略有增?。无效,VAS加权值为?25%,关节肿胀改善不明显。1.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l9软件处理,VAS评分以(x土s)表示,组间比较和自身前后比较应用t检验,疗效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随访治疗比较见表1、表2。3讨论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的滑膜关节,膝关节囊内面为滑膜覆盖,其
6、内含半富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关节滑膜在受到创伤或劳损后,导致滑膜一系列反应,如滑膜血管扩张,血浆,血细胞等成分溢出关节腔内,同时滑膜细胞增生活跃,并产生大量粘液,当滑膜渗出与吸收速度失调时,这些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关节腔积液,关节腔内压力增加和内源性致痛因子在局部浓度增犬,并产生恶性循环,最终患膝关节滑膜增厚或迁延不愈。超短波属超高频电磁场疗法,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清除局部组织的化学性致痛物质和炎性产物,可增强水解致痛物质酶的活性,促进致痛物质的水解,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具有镇痛,消炎,消肿作用。脉冲磁疗能改善病变组织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能加速吸收渗出的积液
7、,具冇消炎消肿镇痛的作用。中频电流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刺激组织的深部,可使5-轻色胺,缓激肽,组织胺等致痛物质得予清除,改善神经纤维间的水肿,缓解血管痉挛,有显著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冋流,锻炼骨四头肌和消散炎症的作用,从而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以上综合物理因子协同作用,提高了疗效,对患者的关节起到治疗加保护的作用,无痛苦,无副作用及并发症,优于用口服药治疗。参考文献[1]乔志恒,范维铭,主编•物理治疗学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岀版社,2001:453-454・[2]王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