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740107
大小:142.2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24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2)(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元质量检测(四) 文言文(2)(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斧斤以时入山林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其皆出于此乎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解析:选D D项都是转折连词。A项,介词,按照/连词,来,表目的;B项,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那里的/语气词,表揣测,大概。2.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2、分)( )A.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B.秦人开关延敌延:推延,推迟C.兵刃既接既:已经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道:风尚解析:选B B项,延:迎,请。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作师说以贻之D.并曾赋敛解析:选C A项,“知”通“智”;B项,“弊”通“敝”;D项,“曾”通“增”。4.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吞二周而亡诸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天下云合而响应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D.外连衡
3、而斗诸侯解析:选D D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用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回答了梁惠王关于“ , ”的疑问。(2)《劝学》中强调君子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帝王承担着国家兴亡的重任,但历代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应该“ , ”。答案:(1)邻国之
4、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2)善假于物也 (3)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二、阅读能力训练(4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孟子与邹鲁之风王志民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的小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则是“礼也”。
5、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质的文化。“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应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展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鲁国本为周公封地,
6、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乡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门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
7、的巨大影响。然而,孟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
8、《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具体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刘向《新序·刺奢》则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