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88512
大小:33.0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4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四)古典诗歌(2)(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元质量检测(四)古典诗歌(2)(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3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竹喧归浣女 浣:洗(衣)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穿上B.渚清沙白鸟飞回回:盘旋山围故国周遭在国:都城C.莲动下渔舟下:顺流而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D.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一生解析:选A 穿:磨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师一表真名世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千载谁堪伯仲间C.纵豆蔻词工,
2、青楼梦好纵一苇之所如D.过春风十里予过维扬解析:选D 过:经过,动词。A项,满,副词/一(篇),数词;B项,忍,动词/能够,副词;C项,即使,连词/任凭,介词。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君子曰:学不可以已。C.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解析:选B A项,因为:古义,于是创作;今义,常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C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D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山随
3、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乘舟远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和寥廓的天空,远山和江水,仿佛欢迎着我这远归的游子。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当夜晚来临,夫子庙热闹非凡,天空中明月高照,酒楼里灯红酒绿,高朋满座,觥筹交错。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今晚美好的月色,你还记得我们童年在稻田里一起捉青蛙的美好往事吗?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我们要具有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不畏坎坷的旷达超逸情怀。解析:选D A项,诗句写离别中看到长江两岸的景象,“远山和江水,仿佛欢迎着我这远归的游子”
4、与诗句语境不符。B项,诗句表达的是孤独寂寞之情,而非“热闹非凡”。C项,《虞美人》表达的是亡国之痛,与童年美好回忆意境不符。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蜀道难》中“ , 。 ”几句描写了悲鸟、子规的哀鸣,渲染了蜀道空寂苍凉的气氛。(2)《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 !答案:(1)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二、阅读能力训练(42分)(一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
6、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
7、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
8、故纳万境。”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