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96089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23
《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
2、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3、“解释寓意”类。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去答,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读上下文,从中寻找即可。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该由表及里地去答,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探究,答出它的语境义,这
3、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了。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是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的。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4、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
5、。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②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予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
6、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①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
7、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⑥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11、“概括大意”类。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浓缩段意或句意。
8、 12、“仿写”类。其题型有仿词、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发散仿几种,所以答这类题时,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点,然后根据例子的特点来仿写。 13、“联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