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简答题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化学实验简答题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ID:47654830

大小:64.3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化学实验简答题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_第1页
化学实验简答题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_第2页
化学实验简答题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_第3页
化学实验简答题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_第4页
化学实验简答题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简答题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化学简答题解答错误的心理成因分析杨帆*张凤桂(丽水学院附属高中浙江丽水323000)摘要:在归类化学简答题主要错误类型的基础上,从教学对话情境下的口头语言及其思维特点、心理练习等方面剖析了化学简答题解答错误的心理成因,并提出了通过思维建模、以说促思、格式化书写來消除不良迁移、改善思维胡质的解决策略。关键词:化学简答题解答错误心理成因应对策略简答题是高考中的经典题型之一,每年分值约占总分的10%左右。简答题要求应试者通过外在的语言形式将解决问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展示出來,重在过程方法与思维品质的考查。考生对简答题的总体感觉是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入手容易做对难,使得简答题成为历年来

2、考生失分最严重的题型。笔者近年来对学生简答题的错答现象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心理活动层面分析了错答原因。1.简答题解答错误归类1・1有始无终,顾此失彼。冋答问题不完整,不全面。如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33题(原题略)方法二是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其中第3小问是:“为了制得口色Fe(OH)2沉淀,在试管I和II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实验装置见右图)很多考生在解答时都只答了笫一步“检验H2的纯度(而且没有指明在装置的什么部位检验),而漏答了“当排出的缶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对于由多个子问题组成的问题,

3、在解答时,容易因为审题不严而顾此失彼、答题不全。如在回答“氯水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原因是”。多数同学都只解释了褪色现象,而漏答了“先变红”的原因。1.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由于审题不清而导致的答非所问的现象在高考简答题中普遍存在。如05年全国高考理综(1)28题是一道关于用实验方法测定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Cl杂质)纯碱的质量分数的实验简答题(原题略),其中第(7)小题问题是“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纯碱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有些考生根本没有理解“不同的实验方法”的真止含义是利用其它实验原理,只是将•药品稍作调整,依然用原题中的原理设计实验。再如解

4、释实验室制氯气中“为什么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时,不少学生答成“因为氯气有毒污染空气”,显然是把除氯气的原理错误地理解成了除氯气的原因。1.3言非心声,词不达意。言非心声是指考生虽然能够准确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也正确,但用语言表述时往往不够准确、具体。如在解释“为什么不能用蒸发氯化铁溶液来制取氯化铁晶体”时,考生往往会答成“得不到氯化铁晶体”,或“得到的是氧化铁”。从应答中可能看出考生是理解氯化铁在加热情况下水解这一化学变化的,对问题的思考也是正确的,但表达时没有将这一具体的、深刻的思维过程展现出來。词不达意表现在考生不能敏捷地抓住解答要点,不善于运

5、用化学用语、化学原理精练地说明问题的实质,常常啰嗦了半犬甚至把简答题写成了化学作文,却没有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问题的关键点。1.心理成因分析简答题解答过程中所眾露出的问题,除了试题本身的特点、考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外,教学对话情境下的口头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不良迁移也是重要的原因。1.1口头解答时的语言特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表达思想的丄具,但有着不同的适用悄境和特点。教学中的问题解答多属于对话语言,其主要特点如卜。2.1.1情境性山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都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借助语言发生的环境,学生冋答时不需要说的很具体,很详尽,听者也能凭借背景信息,运用自C的

6、经验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准确无误地加以理解。如教师呈现问题“如何鉴别CO2和SO2两种气体?”学生会迅速答道:“品红溶液”。教师就认为学生己经掌握了用品红试液鉴别CO2和SO2两种气体的过程。2丄2简略性悄境性使得口头语言的简略成为可能,课堂教学的时限性又使得简略成为必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是短促的,学生很难组织很严密、很规范、很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口己的全部解答过程。教师通常也认可学生这种不完整的答法,甚至口己在解答问题时也只三言两语点拨了事。这种解答习惯迁移到书面作业中,就出现了寥寥数字、言简意不赅的悄形。因为一旦离开特定教学的悄境,简略的书面表述常

7、常会使人不知所云。2.1.3反应性人们常说:“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意指口头语言不可变更,但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说话不算话”现象。反应性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给出严谨、深刻的作答,而是根据老师对口己冋答的评判和启发,不断地对口己的冋答进行修改、补充。不少教师也很喜欢这种答题方式,认为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能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多元互动的现代教育理念。这就容易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答的不全面、不准确没关系,反正可以补充修正。1.2口头解答时的思维特征语言既是思维的丄具,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要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