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ID:47539004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14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_第1页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_第2页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泰而不骄--解释:出处: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2.《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2.四端、四德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

2、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3、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1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

3、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2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4、心斋、坐忘“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心斋”的境界是虚以待物,“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心斋”“

4、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5.兼爱、非攻“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墨子的“兼爱”还要禁止“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反对贵族、富人欺压下层民众。 “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但他不反对“汤伐桀,武王伐纣”那样的“革命”战争,认为“彼非所谓攻,谓诛也”。二、孔子仁学思想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

5、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1.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它的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矣2.孝、悌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3.克己复礼为仁仁的根本:“孝悌”。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

6、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的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3.为仁之方“为仁由己”这是强调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为仁之方是强调实践仁爱思想要靠个人的自觉,要从自己做起,严于律己。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即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四、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假说的理论1.孟子强调的是人性善,是

7、为了推广他的以仁治国的主张.而荀子强调人性是恶,是为了说服治理国家要与时俱进的主张,也就是推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的主张.2.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要后天努力.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性,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四端,四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由人们先天固有的本性决定的,并不是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