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ID:47529184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1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_第1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_第2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病因和发病机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自身抗原、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使T细胞打破自身耐受,激活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持续损伤胆小管,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HLAⅡ类分子表达上调,使其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

2、敏感性增强,加重了免疫介导的细胞损伤。体液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抗线粒体抗体的出现,90%以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此抗体识别的抗原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上,是2-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成分,包括丙酮酸脱氢酶E2亚单位(thepyruvatedehydrogenaseE2complex,PDC-E2)、支链2-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branched-chain2-oxo-aciddehydrogenaseE2complex,BCKD-E2)、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ketoglutaricaciddehydrogenaseE2complex,OGD

3、C-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结合蛋白(dihydrolipoamidedehydrogenase-bindingprotein,E3BP)。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肝内浸润的T细胞针对的主要抗原是PDC-E2。另外,环境因素也参与PBC的发生,病毒、细菌、化学物质等可通过分子模拟(molecularmimicry)打破机体对线粒体抗原的自身耐受,启动自身免疫反应。PBC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提示该病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病理】PBC典型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或肉芽肿性胆管炎,以小胆管破坏为主。肉眼可见肝脏肿大,呈墨绿色,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随

4、疾病进展表面呈结节状。肝脏病理改变可分为四期,各期表现可有交叉:I期(胆小管炎期):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或中隔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受损胆管上皮细胞皱缩出现空泡样变,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而使汇管区扩大,在汇管区内可有淋巴滤泡形成。肝实质无明显受累,无胆汁淤积。Ⅱ期(胆小管增生期):特点为小胆管不典型增生,肉芽肿形成,小叶间胆管消失,炎症从汇管区侵入肝实质,有碎屑样坏死或称界面性肝炎,可有淤胆现象,以汇管区周围明显。Ⅲ期(纤维化期):表现为进展性纤维化和瘢痕,相邻门静脉之间出现纤维间隔,胆汁淤积更严重。Ⅳ期(肝硬化期):肝细胞呈局灶性

5、坏死,汇管区的纤维间隔延伸、相互连接,纤维组织向小叶内伸展分割形成假小叶和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临床表现】本病绝大多数见于中年女性,40~60岁患者占85%~90%。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的患者约占首次诊断的20%~60%,其诊断主要是通过生化指标的筛选,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将出现症状,多在2~4年内。早期症状较轻,乏力和皮肤瘙痒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乏力的严重程度与肝脏的病变程度不相关。瘙痒常在黄疸发现前数月至2年左右出现,可以是局部性,也可以是全身性,可在夜间加剧。少数患者瘙痒和黄疸同时出现,先有黄疸后出现瘙痒者少见。黄疸出现后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皮肤渐有色素沉着。

6、因长期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胆汁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可有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等。由于胆小管阻塞,血中脂类总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可形成黄瘤,为组织细胞吞噬多量胆固醇所致;黄瘤为黄色扁平斑块,常见于眼睑内眦附近和后发际。当肝功能衰竭时,血清脂类下降。黄瘤亦逐渐消散。肝中度或显著肿大。常在肋下4~10cm,质硬,表面平滑,压痛不明显,脾也中度以上肿大,晚期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症与肝功能衰竭,病变长期发展可并发肝癌。此外,还可伴有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炎、类风

7、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一)尿、粪检查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减少,粪色变浅。(二)肝功能试验主要为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改变。血清胆红素一般中度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血清胆固醇可有增高,在肝功能衰竭时降低;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在黄疸及其他症状出现前多已增高,比正常高出2~6倍,ALP、IgM和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例;血清白蛋白含量在早期无变化,晚期减少,球蛋白增加,白、球比例下降,甚至倒置。肝转氨酶可以轻度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早期患者注射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