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29066
大小:7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13
《南宋遗民文人舒岳祥骚体作品主题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舒岳祥的骚体诗作多写于南宋覆亡之后,深沉的故国之念和恬淡安逸的人生情怀是其诗作的两大鲜明主题。 关键词:遗民文人;舒岳祥;骚体;主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018-02 宋景炎元年丙子(1276年),蒙古人攻破临安,宋帝后被掳北上,南宋王朝覆灭。宋元交替之际的南宋遗民规模空前,也因此而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遗民文人群体,舒岳祥便是其中的一位。 舒岳祥(1219―1298),字景薛,一字舜侯,人称阆风先生,浙江宁海人。舒岳祥于宋亡后,归隐乡里执教,著书立说,为赤城书堂长。晚年潜心于诗
2、文创作,与众多亡宋遗老雅聚酬唱,著有《阆风集》。《宋元学案》舒岳祥传记载:舒岳祥“受文法于吴荆溪……。宋亡,避地四明之奉化,与戴表元相友善。然自水心(叶适)传于赏窗(陈眷卿),以至荆溪(吴子良),文胜于学,阆风则但以文著矣。”舒岳祥是一位真正潜心学问的学者,作为永嘉文派的传人,“收心于学问,放情于吟咏,自是天下乐事”,他身上体现了典型的书斋气和追求安逸雅致的精神态度。舒岳祥宋亡之初的诗文多抒发其深沉的故国之思,后期的不少诗文则透露出他恬淡安逸的人生情怀。舒岳祥的骚体诗作为数不多,就其现存的几篇骚体作品来看,其深沉的故国之念和恬淡安逸的人生情怀一览无余。 南宋灭亡后,舒岳祥归隐乡里,
3、与亡宋遗老聚会酬唱。南宋王朝是在蒙古人的攻城掠地、烧杀抢掠中灭亡的,舒岳祥亲历了蒙古铁骑践踏下的故国生灵涂炭,满目疮痍。他的一些骚体诗作中,记录了南宋灭亡之际,入侵者所到之处,百姓民不聊生的凄惨境地。他在《罪言》一诗中开头部分描写道: 匪兕匪虎吾道非,鸲之鹆之侯不归。山南山北靡有定,?东?西生计微。颓墙宿莽露泥泥,荒田野菊秋菲菲。和止安息,我行安之。 深秋的荒野,满目苍凉。连年的战争,使得百姓如虎兕、鸲鹆般流离失所,无处安身。紧接着诗人写道: 噫吁嘻!过殷墟兮麦渐渐,览周原兮黍离离。黍麦之秀,黍麦之有。无麦无禾,不耕胡取。白骨兮成?,膏肉兮成泥。已焉哉!想自古之如彼,匪斯今之可
4、哀。死莫?於既往,生胡保其将来。 久已封尘的殷墟周原曾经黍麦青青,而今已是白骨成蹊,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了。揽古知今,今日蒙元铁骑践踏下的亡宋,不如今已是尸横遍野、哀鸿遍地了,也即将成为明日的殷墟周原了。 东溟之滨,相夺相攘。杀人填海,浩浩不盈。轮回报复,此死彼生。天假手於王师,使尽殪於秦坑。痛临渊而一吊,悲万古之茫茫。 对故国陨灭的痛楚,对强敌涂炭的愤慨,使得诗人愤怒的呐喊:“天假手於王师,使尽殪於秦坑。痛临渊而一吊,悲万古之茫茫。”这最终的呐喊,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金刚怒目”的舒岳祥,看到了他的拳拳爱国深情和故国忧患意识。 舒岳祥在另一首骚体诗作《忆筇竹杖词》中写道: 筇竹
5、杖,筇竹杖,敬斋惠我侔??。万里岷江下峡船,大竹一筒中贮两。四明直在海东头,我得一条长在掌。蛟龙已蜕脊骨全,色如黄玉中心坚。节围五寸茎似笔,重如铁石声铿然。杖兮杖兮吾与尔,曾入千岩万壑里。虎豹远遁兮魑魅不逢,走及狙公兮追及鹿子,忽不见兮谁从。 “杖兮杖兮吾与尔,曾入千岩万壑里。虎豹远遁兮魑魅不逢,走及狙公兮追及鹿子。忽不见兮谁从,宁入水兮为龙。”一根筇竹杖,在作者手中成了驱走虎豹豺狼的武器,面对异族统治的严酷现实,诗人多么期望这小小手杖能够入水为龙,消灭四处横行的豺狼虎豹啊。诗人满腔的爱国之情和“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跃然纸上。 随着蒙元统治的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光复大宋的希望越
6、来越渺茫了,进退失据的宋遗民文人又一次面临新的抉择,他们必须承担传承整个汉民族文化的重任。元初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给遗民文人们提供了讲授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空间。这一时期,遗民文人们除了结社酬唱外,便纷纷著书立说,比如刘辰翁、牟?、郑思肖等。还有一部分遗民文人设立学堂书院,广收江南青年子弟入学,比如舒岳祥的赤城书堂、陈普的仁丰书院,王奕的斗山书院等。这一时期,宋遗民文人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由亡国之初的奔走哭号、抑郁哀怨、迷茫失落,转而变为较冷静理智的对待旧国新朝。作为遗民,对故国的眷顾依恋和忠义坚贞始终不曾改变,永不仕新朝的坚持也不会改变。在这两点基础之上,宋遗民文人开始以积
7、极入世的态度肩负起了记录和传承汉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避世隐逸,终老山林是这一时期一部分遗民文人的人生选择。舒岳祥在《跋王集孙诗》中写到:“自京国倾覆,笔墨道绝,举子无所用其巧,往往于极海之涯、穷山之巅,用其素所对偶声韵者变为诗歌,聊以写悲辛、叙危苦耳。”改朝易代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些亡宋遗民丧失了施展抱负的政治生存空间,因此他们更多的选择了归隐民间,“立功”不成,转而“立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著书讲学上来。隐居以求志,结社以寄情,著述讲学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