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20160
大小:17.5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3
《医学论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学论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以增生异常和无效造血为特点。其特点是外周血中表现一系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亢进,并有形态异常,包括病态红系、病态粒系或病态血小板生成。MDS是一个累及多基因的多阶段的病理过程,干细胞基因异常、造血微环境改变和免疫机制缺陷在发病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MDS进行的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在MDS的疾病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基因异常起着不同的致病
2、作用。对MDS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为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现将MDS的发病机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1 干细胞基因异常 MDS存在原癌基因突变,骨髓体外培养异常以及细胞遗传学变异均提示本病属克隆性疾患,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异常被发现。 1.1 生长调节基因 Ras基因(rasgenes)家族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经被证实,HaThanhNishino等[1]研究表明在MDS中有10%~40%存在ras基因的点突变,ras基因突变率因MDS的类型而异,以慢性骨髓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m
3、onocyticLeukemia,CMML)的突变率最高。ras基因突变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有ras基因突变者预后较差,且易发展为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 fms基因编码人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factor1,CSF1)或巨噬细胞的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依赖配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CSF1可提高单核巨噬系统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fms基因区域与造血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编码子969的点突变与早期MDS亚型的发生有关。 1.2 细胞周期调控基
4、因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如周期素(cyclin)、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及CDK抑制剂(CKI)p15INK4b和p16INK4b等异常表达,在许多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p15INK4b基因。p15INK4b基因启动子区域内CpG岛(CpGislands)的高度甲基化在MDS中发生率较高。Solomon等[2]研究发现近61%(25/41)的MDS患者存在p15INK4b基因的甲基化,该基因的甲基化与骨髓存在原始细胞数量明显相关,序贯分析表明甲基化随着疾病向AML转化而增加。在MDS诊断早期及疾病发展过程中均可发现p15I
5、NK4b甲基化,而且与MDS的AML转化有关[3]。这可能在MD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EvI1(ecotropicvirusintegrationsite1)定位于染色体3q26,为一原癌基因,与髓系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原发性癌基因EvI1的过度表达在慢性髓细胞样白血病和MDS向AML转化中的作用已经被证实[4]。 除了上述基因外,研究表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E(cyclinE)异常表达在MDS的发病中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否与向白血病转化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1.3 WT1基因 WT1基因(Wilmstumor
6、suppressorgene)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编码锌指蛋白转录因子,位于染色体11p13q上,最初在研究Wilmls肿瘤的病理时发现,在儿童Wilmls肿瘤中及生殖泌尿系统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直被认为是抑癌基因,但在白血病中的研究却揭示WT1基因在正常骨髓中低表达,而在白血病细胞中异常表达,起着癌基因的作用[5],是一个泛白血病标记。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WT1表达异常或突变在MDS发病中的意义,揭示WT1表达增高主要见于高危组MDS患者,并且WT1的表达水平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经有效化疗或干细胞移植后WT1转阴[6]。 1.4 线粒体D
7、NA异常 环形铁粒幼细胞是MDS中的一个重要的病态造血现象,是由铁负荷过多的线粒体绕核周排列而成,应用电镜发现幼红细胞中存在着广泛的核、浆异常。而线粒体改变除了表现为铁蓄积外,还有形态异常、肿胀扩大等改变,可伴内膜断裂。线粒体DNA(mtDNA)突变可能是引起线粒体铁负荷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mtDNA突变导致呼吸链上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酶发生缺陷,三价铁不能被还原为亚铁用于血红素合成,从而在线粒体内发生蓄积。由于mtDNA不含内含子,既无组蛋白保护又无DNA修复酶,所以较染色体DNA更易发生突变。因此,mtDNA突变可能在MDS的发病
8、早期起着重要作用[7]。 1.5 血管新生及其调节基因 血管新生(angiogen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