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93586
大小:13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1-12
《河南省郑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南省郑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说明1A√】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作者说的。】。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
2、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何为“枢纽观念”?就是根本观念,也叫核心观念。因此1C√】: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
3、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1D√可以说《论语》是告诉人们践行的典范,是典型例证。】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
4、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5、优秀道德的意蕴很多是容孔子整合并赋予的】B.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并没有彰显所谓结果,所以冯友兰没有替代孔子做判断、下结论。“做人要做君子”是作者代言。这就不能犯张冠李戴的概念错位之错误。观点混淆,“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C.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已”与“治人”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D.《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6、的一项是(3分)A.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C.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和“实用理性”精神。D.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
7、重要原因之一。B.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C.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强加因果,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并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原文只是告诉一个事实,却并没有预设前提,所以这里不存在因果关系,错在“所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