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ID:47428261

大小:3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1-10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C.感发志意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考试大论坛。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B、扬雄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C.王充的《论衡•超奇》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B.陆机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

2、作品是(b)。B.《典论·论文》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B.钟嵘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B.殷璠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A.读者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B.《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14、“《国风

3、》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教材注释是出自(c)。C.刘安《离骚传》15《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b)。B.“主文而谲谏”16、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二、多选题1、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bd)。B.《诗经》D.《楚辞》2、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一》中提出文章“三境”说,包含(ade)。A.化境D.圣境E.神境3、

4、汉代对屈原及其所代表的文学传统作出肯定评价的文人是(abe)A.刘安B.司马迁E.王逸4、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ac)的文学创作主张。A.兴寄论C.风骨论5.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ac)。A.以意逆志C.知人论世 6.荀子开后世( cde  )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征圣、C.明道 D.征圣E.宗经7、被后世学者誉为文论史上的“双星”的两部著作是(ad)。A.《文心雕龙》D.《诗品》三、名词解释1、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一般认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

5、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2、“境界”说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当是受到了西方美学家思想,特别是康德、尼采、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论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

6、特征。“境界”的美学特征: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3、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4、以意逆志孟子

7、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5、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

8、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